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1970年,英國人,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曾經說過:「人生的三個理想,智慧的累積,情愛的追求,以及對人類不可抑制的關懷與同情。」古語亦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然而,空有惻隱憐憫之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去做,並且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做的最好。因此,我們認為:善,存乎心,發於行,重於理。這就是理善國際關懷協會推動「理善大家來」的宗旨。近來最為令國人擔憂的就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根據內政部的統計,98年9月低收入戶共有102,759戶,共有249,834人,比起97年同期貧窮人口增加了14.92%,但在貧窮線的另一端,瀕臨貧窮的「近貧邊緣戶」,近一年也快速增加到24萬人。台灣金字塔頂端的5%人口,每月平均所得約為37萬元,但是在底端的5%民眾,卻連6千元都不到。然而,中央銀行於8月底公布的7月存款餘額突破30兆,刷新歷史紀錄,一方面反映台灣錢淹腳目,另一方面也可做為所得高低差距擴大的佐證。每當新聞報導天價豪宅熱賣,超級跑車被預訂一空;另一面則是困苦的80幾歲老翁為扶養三個孫子在街頭賣著仙草冰的消息,如此極端的對照總是令人感嘆。富有絕對不是罪過,只是物質生活的享受並不完全能帶給人們真正的歡喜,真正的歡喜應該是樂善好施所帶來的心靈富裕。台東陳樹菊女士、花蓮洪中海先生都不是經濟富裕的人,但是他們卻都將畢生省吃儉用的積蓄捐獻出來。他們心靈的富裕遠超過住豪宅、開超跑的富豪,同時也更令人尊敬。微軟比爾蓋茲與股神巴菲特不僅將個人絕大多數的財富捐出,還共同發起的「樂善好施」計畫(giving pledge),邀請美國最富有的個人和家庭參與,承諾捐出半數財產,用於慈善事業。至今已有40個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或家庭在承諾書上簽字。此外,蓋茨和巴菲特更計劃把行動推至海外,兩人將於今年9月和明年3月出訪中國、印度,遊說當地富豪參與善舉。或許您會說,「這些超級富豪太有錢了,所以可以去捐助奉獻,我目前經濟並不富裕,無法捐獻。」我們想跟您分享的是,理善不是只有捐錢一途,您也可以從事各式志工服務來奉獻您的一己之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是一種善舉。當全球的富豪們將回饋社會、幫助弱勢族群當作是人生的義務及價值觀之際,對自己的社會道德立下典範之時,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台灣富豪也可以起而效法。【理善國際關懷協會 電話:(02)7725-1496 網址:www.wip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