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期強調著「不景氣才是進場好時機」,大膽假設現在考量歐洲市場投資,應是「低檔布局」的大好時機。然而,此刻投資歐洲,應著手分析目前歐債問題的後續發展,而欲了解歐債危機的前因後果,對歐盟整合及歐元成形的歷史過程應有個初步的認識。歐盟整合,最早可回朔回自西元1946年,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戰(WWII)戰後不久(1946年9月19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瑞士蘇黎世呼籲成立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最為代表),歐洲各國互惠共利的整合聲浪便猶有共識。終至1951年,法、德、義、荷、比、盧等6國,簽訂「巴黎條約」並簽署設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算是最初的歐盟整合。6國成員於1957年3月簽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而1967年由歐洲經濟共同體所簽訂的「合併條約」(又稱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整合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組織成為「歐洲共同體」(EC)之身影。隨後,1973年英國、丹麥及愛爾蘭正式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81年希臘亦正式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第10個會員國;1986年西班牙與葡萄牙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至此時「歐洲共同體」12個會員國總人口數為3億2千萬人。1992年是個重要年代,歐體12國外交部長及財政部長簽署「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垂克條約」,歐盟(European Union, EU)正名始於當時。至1995年,奧地利、芬蘭、瑞典正式成為歐盟會員國後,歐盟會員國共15個國家。這樣的結盟,一直持續至2004年10個東歐國家及2007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正式加入,至此歐盟擴充至27國。俗稱政經不分家,政治實體的統合,不乏隱含經濟整合的意味。於1970年,「歐洲共同體」針對貨幣整合首先提出了經濟貨幣同盟(EMU)「三階段」方案;而1979 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的推行,包括:成立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歐元的前身)及創設歐洲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都是歐洲貨幣整合的主要推手。經濟貨幣同盟第一階段開始於1990年7月,形成歐洲共同市場(ECM);1994年1月第二階段開始,設立歐洲貨幣機構(EMI),為歐洲央行(ECB)的前身;眾所矚目的歐元(euro),創設於1999年1月,取代歐洲貨幣單位,成為歐元國的統一記帳貨幣,為EMU第三階段的開始。最初(1999/1/1~2001/12/31),歐元係屬虛擬貨幣,各本國貨幣(domestic credit)續存;爾後半年(2002/1/1~2002/7/1)歐元及各本國貨幣,雙幣並行共渡;之後(2002/7/1~),官方及民間交易均改以歐元進行,各本國紙幣及硬幣喪失其法定貨幣(legal tender)的地位,歐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單一貨幣。「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相信「國際橫觀」與「歷史縱觀」,能對標的分析與趨勢掌握的投資理財術,增添些許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