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中國十二五計畫中會會將生技產業納入協議規範,兩岸生技的交流與開放,將為台灣業者帶來更大商機。雖然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超過20年,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三大主要產業中新興生技市場需求為583億元、醫療器材需求974億元、製藥市場需求1314億元,但粗估顯示,台灣生技醫療業產值應在47億美元左右,約占全世界8千億美元產值的0.6%,似乎台灣生技產業還有待時間去證實其成長空間。至於中國生醫市場的前景,根據IMS預測,2008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高達250億美元,每年甚至以24%成長。據調查顯示,2009年中國藥物市場為台灣的17倍,2011年成長至25倍,其規模與成長性皆遠高於台灣,統計全國13.2億人中,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者已達11.3億人,一旦臨床實驗交互認證,可降低新藥1~6年的臨床實驗期間,有助於台灣藥廠快速進軍大陸市場。今(2010)年3月,央行總裁彭淮南一句:「六大新興產業,最看好生技業。」令人重視到生技這個獲利週期長且具爆發點的產業,近幾年不論美國、中國及台灣,皆相繼推動醫療改革,兩岸生醫合作氣氛熱絡。隨著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_Obama)上任推動的醫療改革方案已於今年3月通過,同時間中國政府為了解決「看病太難,看病太貴」的社會問題,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預計在2009~2011年期間,各級政府3年將投入8500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3兆9245億元),針對5方面大力改革。至於台灣於2009年公布的「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期許在未來2年內達成研發預算占GDP 3%的目標,政府推動生技創投基金、育成中心,盼4年內生技業產值增至兆元,打造台灣成為繼IT產業之後,另一個全球產業發展的中心。今年下半年兩岸醫療交流,除了9月台蘇生物醫學產業研討會、10月國藥董事長組團來台談合作案、12月第六次江陳會,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中會將生技產業納入協議規範,這些政策都是探討兩岸生技協議,法人認為,兩岸生技的交流與開放,對台灣製藥業帶來兩大改變:1.獲利成長:台灣的製藥業受到國內市場成長有限、外資藥廠競爭,以及健保藥價調降的負面因素,已陸續進行整併,提升研發與製程的轉型,製造業普遍往集團化,與高階化例如FDA、PJCs認證及類新藥發展,因此在資金及技術上都有競爭的優勢。而且近期兩岸生技的搭橋,台灣製藥業者建立藥物在大陸上市的捷徑,國泰證券分析師王冠穎表示,兩岸交流擴大的商機,在台灣通過臨床認證的藥品,可以直接銷往中國;此外,相關醫材的認證,也是只有台廠取得FDA查廠規定後,可以簡化銷售中國的查廠規定。這些藥品及醫材的認證,有利台灣比其他亞洲同業更加速對中國的布局,未來大陸市場將會成為台灣製藥業獲利成長的動能之一。永豐領航科技基金經理人李維岳表示,今(2010)年傳統電子類股的基本面相當平淡,沒有太令人振奮的成長動力或未來趨勢類股,甚至很多電子族群的營收獲利預估值是下修再下修,但對生技類股族群而言,很多老藥廠多年來的耕耘,加上今年又有許多具有新題材的生技新股上市,無論在基本面或資本市場上都有相當程度的轉變,投資價值開始浮現。就受惠個股而言,資金、技術及大陸布局的程度,將是判別相關藥廠在大陸獲利好壞的關鍵,李維岳表示,具有集團背景、大陸布局已達一定程度,且廠房通過FDA、PJCs或保健食品有相關認證的公司,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利益。2.股價比價效應:隨著兩岸生技市場的開放,台灣生技族群股價走勢與大陸生技相關性提高,今年下半年以來走勢更是亦步亦趨。近期受惠年底第六次江陳會將協商兩岸生技市場開放,更掀起台灣生技與大陸業者的股價比價效應,大陸製藥業者平均本益比50倍、股價淨值比11倍;而台灣製藥族群近期大漲後,平均本益比32.8倍、股價淨值比4.1倍,仍低於大陸製藥業者許多,未來仍具有比價空間。李維岳表示,生技產業每個廠商都屬於不同領域,營運狀況與股性相差很多,有些是屬於獲利穩定,但評價仍處於低檔的價值型投資,有些則是獲利還沒出來,但是未來發展潛力很大的本夢比投資,考量整體配置的穩定性,價值型投資與本夢比投資是採取均衡布局。「股價表現會緊貼政策議題」保德信科技島基金經理人陳明勛表示,生技族群隨政策起舞明顯,中國政策短期在消息面對股價有利,另外,還有近期超級細菌感染疫情的議題,目前市場題材面很豐富,短線對股價有激勵效果,但在獲利空間部分來看,短期要發酵很困難。王冠穎認為,未來十二五計畫將以三個面向涵蓋大陸經濟的未來,那就是「保增產」、「擴內需」和「調結構」,醫材及藥品的獲利狀概況還是要視中國是否推行健保制度及醫院普及情況而定,一般人民不會因經濟狀況佳而增購醫材及藥品,但擴內需的要件下,消費力增強,未來對醫藥醫學美容及保健食品受惠較大。2001年後中國生醫研發成果陸續落實到獲利,先是醫療器材的獲利提升,接著是原料藥及保健食品族群,預估後續將是進入門檻相對較高的製藥族群。陳明勛表示,看好後續製藥族群及醫療器材,主因兩岸生技技術逐漸開放,將帶動相關業者的獲利成長,近期兩岸生技搭橋下,大陸市場更有機會成為台灣製藥業研發能量展現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