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跟我討論到「孩子該不該從小開始記帳?」我覺得「記帳」這個小動作立意良好,不過討論它的意義與功效前,先跟大家分享個經驗。我常接觸到有些人後悔自己的鉅額投資,有人投資型保單綁約20年,每年要繳費10萬元,繳了2年就資金卡死,繳不下去。有人以2百萬元申購高收益債券基金,每月想靠領取配息過退休生活,一場金融海嘯卻讓本金虧損超過4成,淒慘贖回。這種案例層出不窮、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情形,證明不少人都是:「小錢敏感,大錢遲鈍」。小朋友在沒能力賺錢時,每年壓歲錢能拿個4、5千元已算大數目,常看到他們興奮好幾天,很珍惜地規劃究竟要買新書、文具或玩具?換成年薪百萬的高薪族,若是年終「只有」4、5千塊,很多人不用等到隔天,已開始逛人力銀行、聯絡Head Hunter,準備把老闆炒了!同樣一筆錢,為何反應落差那麼大?從經濟學解釋,這是因為金錢有「邊際效用遞減」特性。意思是:當你愈有錢,同樣一筆錢能帶給你的滿足感會開始下降,也就是同樣1百萬元,帶給窮人的滿足感,將相對比富人的滿足感來得高。反過來說,窮人的一塊錢,會比富人的一塊錢「感覺」來得值錢。就像一場下在久旱沙漠的雨,對比下在水鄉澤國,沙漠及時雨實在是珍貴得多。因為「邊際效用遞減」,所以一般人多是對小錢敏感,但運用大筆金錢時反而變得很遲鈍,犯下「抓小放大」的錯誤。有人夏天為省冷氣錢,假日多往圖書館或百貨公司跑、有人熱衷收集便利商店購物優惠券,1年來可以省個數千元來投資;不過問到投資結果,則常發現有虧損的人,往往損失從萬元開始起算,真是標準的「省小錢、開大錢」。回到最初的問題,「記帳」能了解自己的消費行為與投資習慣,並建立持之以恆的紀律,所以要培養對小錢的敏感度,對小朋友是很好的練習。但當孩子長大,面對鉅額投資想要不落入邊際效用遞減,光靠記帳不夠,更需要「看重」每筆投資。舉例來說:朋友秀出他的基金投資損益,一檔報酬10%,另一檔-2%,感覺獲利不錯。我問他兩檔基金的投資成本,結果才得知:賺錢那檔基金本金只有10萬元,賠錢的基金卻投入50萬元,以總投入成本來算只是剛好打平。證明了投入資金愈龐大,愈有事先詳細規劃、考量風險的必要。提高對大錢的敏感度,建議在每個重大投資前,除了參酌專家建議,也要詢問具同樣投資經驗的親朋好友意見再決定。若要計較投資損益,則應該以「總金額」為主,「百分比」為輔。記住!小錢要敏感,大錢別遲鈍。成功的投資只要1筆,勝過生活中一次次的縮衣節食。這樣的法則,不論大朋友、小朋友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