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週一公布季度短觀調查,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大型製造企業的信心指數從第一季度的11攀升至13,優於經濟學家之前的持平預期,顯示日本製造業確實正在復甦的路上。日本今年挾製造業復甦之態勢搭上AI行情與晶片製造業供應鏈移轉的趨勢,成為國人海外投資除美國外的新焦點。作為在地緣上與台灣相當接近的已開發國家,不僅便宜的日圓讓台人赴日旅遊更親民,日本投資的表現也是讓人驚艷!
今年日股Q1一舉突破失落三十年的高點挑戰四萬點大關,日央更是結束負利率政策讓整體利率朝向正常化邁進。可以說,從泡沫經濟之後,經過三十年的沉潛,日本經濟發展終於重回正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投資日本呢?以及該如何選擇日股投資的產業方向?本文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質變」 公司治理改革強化股東權益
過去日本企業受到終身僱用制的傳統束縛,加上產品漲價空間有限,使得企業逐漸朝向忽略股東權益的經營方式發展。對於虧損部門採取補貼措施,裁員作法更是必須負上社會道德責任。在這樣的背景下,當然企業價值明顯偏低。綜觀日本上市公司統計,美國股價低於淨值的企業僅4%(P/B<1),日本則有驚人的50%企業是股價低於淨值,且日企不同於美企,庫藏股的實施並不風行,相對於美企有2%~3.5%在實施庫藏股買回自家股票,日企的百分比僅0.7%~1.4%(參見表一)。
2023年起東京證交所進行公司治理改革,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提高企業價值與資本效率,並預計在2026年P/B值仍低於1的公司將面臨退市風險。因此,日企從上而下的改革之風逐漸打破傳統思維,對於股東報酬的提升將是日後日企的經營重點。
「量變」 新NISA將重回全民參與時期
自從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家戶投資國內股市意願普遍不高,工資所得大多以「定存」形式存放於銀行,若是不甘於國內微薄的利息收入,一些精於投資理財的主婦們,則會以借貸低利日圓投資海外高利資產的模式來操作,也就是俗稱的「渡邊太太」群體。不論如何,日本國內市場是長期不受到投資人青睞。
從表二可看到日本家戶資產配置持有股票比例僅11%,美國則有近40%,台灣111年主計處統計是16.3%。持有現金比例則相反,日本有55%,美國為15%,日本國人持有的現金餘額超過1000兆日圓,若未來有10%轉投資於股市,也有增加100兆日圓的資金動能潛力,顯示日本家戶未來若從持有現金轉為持有股票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對於此日本政府推出新版個人儲蓄帳戶(NISA)提升免稅額度與免稅期間的政策,刺激國人參與股市。
指數型投資與龍頭企業最有機會?
最後,讓我們回歸到投資趨勢。今年雖然日本央行採取升息態勢,但仍屬於鴿派,日圓續貶的趨勢未變。在這樣的環境下,日企出口競爭力很有機會進一步更強,Bloomberg預估日本經濟在2026年名目GDP有望較2022年成長13.6%!在這樣的趨勢下,受惠的很可能就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所帶動。且龍頭企業佔據產業關鍵地位,多具有訂價權與技術護城河,不易被取代。
就如同我們台灣半導體電子代工獨步全球,但上游的半導體材料設備仍掌握在東京威力科創等日企手上。此外,巴菲特所青睞的五大商社幾乎參與食衣住行娛樂等無所不包,因此我們在投資選擇上可如同台股的指數型投資布局,以大型權值股或整體指數作為參與日本行情的主要標的。
若以短線參與為主要考量,可透過日本JPX交易所的微型日經225期貨、小日經期貨或我們台灣期交所推出的日本東證期貨(台幣計價)。若以中長期投資為主要考量,則可參考日本相關的ETF如近期上市的復華日本護城河優勢龍頭企業(00949)、老牌的富邦日本(00645)、國泰日經225(00657)與元大日經225(00661)等。其中復華日本護城河優勢龍頭企業(00949)追蹤的指數加入全球競爭力基本面篩選,精選30檔具全球領導地位的日本大型股,另三檔則是追蹤日本股市傳統市值型指數(表三)。
海外投資如同航海探險,具有風險與趨勢報酬的特性,投資人在參與時仍需視自身投資屬性與匯率變動狀況予以考量,與國內高息型ETF存股以獲取現金流為目的的概念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