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內外所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慢性肌肉疼痛症候群盛行率大約占所有人口1%~2%左右,在我的疼痛患者中則占1%。其實不來看病的患者也不少,故此病應為一非常多見之風濕病。在國外統計中,最容易發作年齡為30~50歲;而在國外尋求風濕病醫師之門診患者中,此病約占15%~20%。因為此類疾病多半很難對付,所以患者通常尋訪不同科醫師,包括骨科、神經科、新陳代謝科、中醫科、疼痛科、風濕免疫科等多種科別。且因檢查結果正常,服用藥物又無法立竿見影,故患者最後可能會服用許多來路不明的中藥、保健食品、類固醇等,而造成更多副作用,對病情完全沒有助益。 患者除了身體上常見之疼痛點感覺疼痛不適外,有時候會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患者因而常會找心臟科醫師求診;但心臟科檢查結果通常也是正常的。因為此類胸口悶、胸痛等症狀,可能與焦慮緊張或自律神經異常有關,患者有時可能出現心悸、頭暈、頭痛等症狀。事實上有些頭痛,尤其是枕骨之頭痛,與肌肉緊張有密切關係。所謂肌肉緊張性頭痛,即與此有關。而上背痛最多見於斜方肌、上棘上肌等肌肉性疼痛,兩側肩胛骨內緣亦會痛。至於腰痛,患者可能疼痛部位包括腰椎骨中間及兩側臀部疼痛。這些部位的疼痛,通常肌腱筋膜炎壓痛點非常明顯,且患者多為女性,容易焦慮、緊張、睡眠不佳。患者除了疼痛外,最常見症狀即為疲勞,可能是與睡眠品質不佳,或無法入睡有關。即使入睡了,但常作夢,或容易驚醒,因此患者第二天仍覺異常疲倦。而疲倦可能影響食欲、精神不佳、不喜走出門外,包括社交、運動等,如此症狀周而復始,甚至會有憂鬱症可能。另外,有些患者會有吞嚥困難,或大腸躁鬱症,導致患者容易反覆腹瀉與便祕,有可能造成激躁性膀胱炎等。在醫師給予患者檢查時,可能觸診到一些疼痛點,即使壓迫輕微,患者亦常有異常壓痛,英文稱之為allodynia,即「疼痛放大症候群」。 此病之發生,基本上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係。目前認為慢性肌肉疼痛症候群患者的疼痛放大,是由於慢性刺激A-delta和C痛覺纖維,將疼痛訊息傳送至視丘,並刺激β纖維,而傳送至邊緣系統,從而改變正常化學物質之釋放,增強疼痛反應。上述疼痛,如不有效處理,假以時日,此種有害的訊息可經由神經C纖維持續放送,形成所謂「中央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的現象,造成小病不治療變大病、小痛不治療變大痛的情況。身體上原先的小痛,如不治療妥當,患者雖只是接收到輕微的碰觸,但隨著脊髓及大腦傳送過程中的誤解,而形成過度疼痛的反應,甚至造成自主神經系統中的B神經纖維,也開始傳送這些有害訊息,造成訊號過載,這就是所謂的allodynia(疼痛放大症候群)。上述作用,其實是需要一些神經傳導物質來幫忙完成。此類物質如P物質,即為一重要之神經傳導物質。另外肌肉本身有些慢性傷害,使得肌肉相對缺氧,亦可能造成疼痛。如此對患者作身體負荷過重之運動,即可造成肌肉疼痛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