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最近跟老婆為了要不要生小孩吵得不可開交,女方單純喜歡小孩子的可愛;相反的,男方則認為襁褓期的小朋友麻煩,討厭把屎把尿。我倒覺得照顧學齡前小朋友之所以辛苦,除了菜鳥爸媽必須兼顧工作、家務外,種種經濟負擔接踵而來,才是許多人對生孩子裹足不前的主因。除了原有的房貸、車貸負擔及生活必要開銷外,還必須增加奶粉、尿布等費用,加上現在愈來愈多父母規劃孩子從幼稚園,甚至小小班就開始接受雙語及才藝訓練,教育費用也是筆龐大支出。等到開始上學,投入仍然相當可觀。主計處最近公布國內教育消費支出調查結果,不考慮物價變動,孩子若從國小到高中全部讀公立學校,且不參加校外活動、不購買任何額外參考書和其他輔助學習用品,累計學費達30萬元。若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額外安排參加課業補習、才藝班、校外活動,及購買參考書等,總支出則增加到86萬6000元。若自始至終皆安排孩子就讀私立學校,則單是學費,就要另外多出133萬元。以上費用,甚至還沒計入孩子進入國、高中,將增加看電影、朋友聚餐、逛街買衣服等娛樂消費,生活費勢必增加!養育孩子絕非輕鬆事,但從正面角度看,有具體的奮鬥目標,父母才有動力增進自己的理財IQ,並隨著小孩年歲增長,提高對金融工具、市場運作的掌握度。另外不少人年輕時負擔較高的保險費、車貸及房貸壓力,隨著孩子長大,除了負擔將減輕許多,家長多年打拚事業也開始有一定基礎,薪資水準多會同步成長,有助降低理財壓力。在實務作法上,我鼓勵父母親每月薪資撥出固定比例,定期定額長期投資基金,不僅相當於強迫儲蓄,也能分散進場風險。標的選擇則建議「重質不重量」,並秉持「股優於債」原則,集中投資3~5檔共同基金即可。股票型基金建議以績效波動幅度較大的新興區域股市為主,首選體質穩健且復甦強勁的新興亞洲、大中華及拉丁美洲區域,比重可達60%以上,成熟國家如美、歐、日等也可酌量配置1成左右。產業型基金則可依市場長線發展潛力布局,如醫療生技受惠於人口高齡化趨勢、天然資源受惠於資源耗竭趨勢、新科技隨人性需求推陳出新,適量納入投資組合。債券型基金則建議單筆長期投資信用評等較高的新興市場債,分散僅投資股市的劇烈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