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了四年,經濟特區終於成為馬政府第二任的重要施政目標,只是改了名稱,叫「自由經濟示範區」;不僅改名,連主管單位也從經濟部移往經建會。其實,叫什麼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在其實質,尤其是對台灣經濟的作用。自由經濟示範區的來由是:在幾經遊說之後,經濟部終於認同台灣將走向自由經濟體的宿命,而以自由經濟示範區做為引導全民共同邁進的第一步。我們肯定經濟部率先踏出這一步,然而卻不能不指出,這原本不是經濟部的職責;因為特區涉及許多其他部會,如交通部與地方政府,功能除了產銷之外,還擴及貿易、港務、就業、投資、台商回流等,最該由經建會總其成。只是過去兩年經建會主委對此興趣缺缺,而形勢又日漸緊迫,才由經濟部勉強承擔重任。此次內閣改組頭一個重要決策,就是將自由經濟示範區轉交經建會,新舊內閣短長立見。在經濟部主導下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觸及一個迷思,那就是台灣已有自由貿易港區、加工出口區、保稅區、科學園區等形形色色、性質各異的所謂「特區」,豈有必要疊床架屋地再搞經濟特區?於是最後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發想,就是以自由貿易港區為中心,拉到科學園區、保稅區、加工出口區等,構成一個虛擬特區網路。不過,內閣甫改組,勇於任事的經建會主委立即宣告其自由經濟示範區,一方面要做為引導台灣走向自由經濟體的跳板,一方面則要以特區對特區的方式與對岸閩、粵及天津的特區對接,以進行兩岸經貿自由化的先期實驗。就此而言,虛擬特區即無用武之地,必須比照對岸的深圳乃至南韓的仁川,大力打造實體的特區。相信我們可以兩全其美,在北、中、南各地見到龐然巨物的實體特區,既有的種種特區也將以此為中心,構建涵蓋更廣的虛擬特區網路,以更快的步伐,引領台灣走向自由經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