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經紀商或顧問公司都認可選擇權價差交易,這些顧問公司往往與經紀商有關聯。很多經紀商喜愛選擇權價差交易,也經常建議客戶採用這種策略,尤其是選擇權經過抵補的話。各位知道為什麼嗎?理由有兩點:第一,不同於期貨交易或裸露賣出選擇權,買入選擇權或透過賣出選擇權來建構「抵補」價差交易(淨作多選擇權),其優點是風險有固定限度。如此一來,經紀商可以計算客戶最糟情況的總損失,以確定該金額不至於超過交易帳戶總資金。如此可以避免交易帳戶發生借方餘額,更重要的是經紀商不至於被拖累。當然,單就這點來說,對於客戶未必是壞事。可是,這可能不利於你的操作績效。如果每個部位都存在固定的最大可能損失,交易者可能決定(經紀人或許也會鼓勵)把所有資金都投入風險有限的價差交易,帳戶內沒有必要保留防範意外的資金。對於價差交易有限風險的誤解,導致選擇權部位完全缺乏資金管理,很可能讓交易帳戶完全破產。經紀商可確保自身損失最小對於經驗不夠豐富的年輕經紀人,淨作多價差交易特別受到歡迎,因為他們還沒有累積足夠的期貨交易知識,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選擇權賣方交易策略的風險管理。經紀公司也鼓勵或規定這些年輕經紀人,建議客戶買入選擇權或買入抵補價差交易部位。當然,如果客戶另有指示,他們也必須遵從。可是,如果客戶習慣經紀人的建議,可能就會被引導建立抵補價差交易部位,或單純的選擇權多頭部位。這也是你為什麼必須瞭解經紀人的原因,而且還要知道他在期貨與選擇權交易方面的經驗。當然,這未必是經紀產業的普遍現象,這些經紀人也不是壞人。初踏入這個行業的經紀人,總必須由某處開始,很多經紀公司偏好聘用、訓練經紀人新手,因為他們比較不會被過去的經驗拖累。透過這種運作方式,如果客戶發生損失(只要時間拖得夠長,這類操作方法幾乎一定發生虧損),至少可以很「安全地」發生虧損。經紀公司偏好採用抵補價差交易的第二個理由,也同樣重要:佣金收入。很多市況適合直接建立期貨部位,或建立單邊的買權/?賣權部位,但經紀人往往傾向於建議選擇權價差交易。佣金成本太高恐吃掉獲利經紀人甚至還會特別強調風險有限、信用擴張等優點,雖然這些優點也確實無誤,問題是價差交易通常都沒有什麼獲利機會(尤其是在扣除高額的佣金費用之後)。換言之,客戶不是買入單邊的選擇權,而是透過多種選擇權來架構價差交易,部位內可能賣出一口或多口選擇權,同時買入一口或多口其他選擇權。每單位價差交易至少是由一口選擇權構成,甚至可能是六口或更多。所以,客戶不是支付單口選擇權的佣金,每單位價差交易必須支付二口到六口選擇權的佣金。對於提供全套服務的綜合經紀商來說,單口選擇權來回一趟的佣金可能是九十美元,即使透過折扣經紀商而支付來回一趟三十美元的佣金,價差交易的成本也很可觀。每單位價差交易的實繳「淨」成本或保證金,其額度通常少於對應的期貨交易或選擇權多頭部位,但這方面的比較顯然不恰當。這項「淨額」通常不包括佣金費用;即使包括的話,實際考量價差交易的佣金成本與獲利潛能之後,即可瞭解這並不是一種普遍適用的可行策略。為了彌補巨額佣金費用的負擔,某些經紀人會凸顯部位的獲利潛能。對於每單位佣金高達五百美元的價差交易,如果獲利潛能為五千美元,似乎也不太過分。可是,為了實現這種程度的獲利潛能,根本契約必須出現最極端的走勢。換言之,獲利潛能雖然不錯,但幾乎不可能實現。想操作價差交易得再做功課這不是說產業內都是只想賺錢的黑心經紀人,事實上剛好相反,大部分經紀人的本性都不錯,不會占客戶的便宜。可是,就如同任何其他產業一樣,經紀產業內也會有一些害群之馬。當然,我們提出以上這些論點,並不全然代表任何經紀人建議你操作價差交易,就一定是「存心不良」。在很多市況下,價差交易往往是非常可行的策略。總之,我們覺得很多價差交易往往不切實際,也不是當時市況下的最佳抉擇,但我們並沒有說價差交易全無是處。投資人在實際採用這些價差交易時,應該就其耗費成本與獲利潛能之間的關係,做一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