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協商投保協議延期簽署之際,結合兩岸產官學界,由北京清華大學台灣校友會主辦的「二○一二年ECFA精英論壇」,六月二十二日假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大樓熱絡舉辦,論壇共分四場,包括ECFA時代台灣產業機會與挑戰、ECFA時代兩岸經濟貿易未來方向、ECFA開啟兩岸合作新紀元以及如何利用ECFA提升台灣總體競爭力,並邀請經建會主委尹啟銘進行一小時的專題演講。撞擊加劇 但協議動能不能弱化總計共有十八位產官學界及民意代表等參與此次論壇,因篇幅所限,本刊特別僅摘錄部分專業人士的論述如下: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ECFA的意涵並非純粹僅是經濟協商,而是具有低階的政治協商在裡面,且透過ECFA可以達到三個層面目的:其一,政治互信,回顧四年前,兩岸不僅政府對政府,企業對企業皆仍存在許多的不信任,透過ECFA的推動,好不容易不斷累積彼此的信任,猶記二○○四年,新加坡李顯龍擔任副總理準備升總理前來台訪問,結果新加坡與大陸的自由貿易協議因此拖了四年才簽,這就是互不信任。其二是,ECFA將兩岸社會連結起來,經濟活動延伸至社會活動,相互穿透的結果,使彼此更加了解。其三是,將兩岸和平與國際接軌,若無ECFA就沒有後續的台日投資協議簽定,台灣也不會有激增的多國免簽。不過,投保協議簽署遞延值得觀察,從二○○八年六月簽署相關協議至今共有十六項,但後兩年僅完成兩項,這是協商進入較複雜與困難的議題,雙方制度的碰撞會愈演愈烈,確實談得快不如談得好,但不能因此讓整個協議動能弱化,個人是持不悲觀的態度。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二○一○年六月簽署ECFA,很快送立院通過,九月由總統府發布實施,當時朝野與民間多數聚焦早收清單,但其並非具體內涵,僅是前菜,後續兩年三階段完成有關貿易、服務、投保與爭端條文解決等協議,才是重頭戲。前進大陸 軟知識要趕上原先投保協議於江陳六會時就準備簽署,但因故延到現在,顯見其複雜程度。不過,ECFA最初就是採取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方式進行,等於現在是從淺灘進入深水區,難度原本就較高,希望執政者能夠有耐性將協議內容談好,比談快有用。摩托羅拉董事總經理陳永昌:大陸經濟與台灣不同,屬於跳躍式,因此台商前進大陸,有三點看法:一、不管合作、併購、投資,都需優先了解自身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二、五階式供應鏈管理,也就是客戶的客戶需達五層管理,例如末端產品價格調整,供應鏈中的前後左右五層關係都會受牽動,尤其大陸市場龐大,若無法有效進行這樣的管理,可能發生危機;三、硬體持續創新開發外,軟知識也需迎頭趕上。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副處長吳福成:不管獨派、統派,只要正派就好;不管泛藍、泛綠,但不要犯賤」,朝野上下都必須正視ECFA,韓廠三星的大陸布局是全面性的,現三成採用華人幹部,未來更要全面漢化搶食市場大餅。且韓國兩年內要與大陸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台灣與韓國共有六十項產品銷往大陸是重疊的,一旦韓中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台灣估計每年會損失三十億美元。而有ECFA是吸引外資來台投資轉進大陸市場重要門戶,韓國已與歐盟、東協簽訂雙邊協議,如果被韓國趕上,那麼台灣的競爭條件盡失,真正危機在這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深圳分院院長李其:中國大陸在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改革開放時,是台灣企業進軍大陸最好時機,經過這四十年的變化,大陸與世界的關係也產生不同面貌,全球為了避免新大哥竄起,普遍採取防範措施,而大陸領導團隊仍堅持現行政治體制與維持經濟成長率(GDP)為基調。而台灣此時剛好又可以彌補大陸政策方針的需求,事實上,在前兩任領導人李登輝與陳水扁政策要求下,是讓現階段ECFA快速推動的力量。從台灣經濟成長經驗切入大陸從二○○九年至二○一○年人均所得一下子成長五倍,未來十年人口數將達十五億,屆時人均所得達二萬美元,與台灣相當,然而台灣產業有從四千美元一路成長至二萬美元的經驗值,大陸企業沒有,因此台商可以從這個角度切入。大陸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教授 常修澤:許多人擔憂大陸經濟成長趨緩,今年面臨保八困境,總理溫家寶保守推估是七.五%,但個人認為會超過八達八.一%,主要是政策祭出穩定經濟成長策略:一是降息已經在做了,二是減稅,三是開放公共工程投資,四是加快投資審批作業,五是補助家電方案等。再就供給與需求結構著眼,大陸目前總消費力僅四八.二%,一般民眾也僅三四.九%,和先進國家比還非常低,預估每年會有二個百分點的增長率,等於會有新台幣五兆元的商機出現,這是需求結構的改變。供給結構的調整,根據「十二五規劃」,將七大新興產業列為重點,其中節能環保相關產業鏈,個人認為是最有機會切入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