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幾乎每一百名職場工作者之中,就有一人在麥當勞工作過,五年級生以上沒吃過大漢堡的,恐怕寥寥無幾。一九八四年,麥當勞正式進軍台灣,當年我第一次吃到大漢堡,對酸黃瓜的口感實在不佳,至於蘋果派,肉桂的香味也覺得怪異,那時,我只是一個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舶來食品。近三十年來,麥當勞已充分在地化,不但成為台灣年輕人最愛聚集的場所之一,也是上班族洽公常邀約的地點。麥當勞跨國連鎖的推手不但如此,在各大城市街頭,麥當勞也成了醒目的街景。讓麥當勞如此成功的人就是雷.克羅克(Raymond A.Kroc)!是他讓M字招牌成為舉目可及的城市街景,也是他讓「麥當勞」成為速食餐飲的同義詞,更讓Q(Quality)、S(Service)、C(Cleanness)、V(Value),成為全球企業競相仿效的經營方針。「我相信,生命中最好的時光還在前面。」雷.克羅克說,這句話也清楚地點出其秉持的經營原則與智慧──堅持、認真、付諸行動。雷.克羅克在五十二歲遇見麥當勞兄弟時,是個紙杯推銷員,因為他們跟他叫紙杯的頻率超高,吸引了他的興趣:「這家店憑什麼生意可以這麼好?」他觀察這家小餐廳很久後發現,原因在於快速取餐的用餐型態。在看上麥當勞的未來發展,且取得特許經營權後,他全力經營麥當勞,並將它變成國際連鎖快餐店。目前全球店面有三萬三五一○間,公司直營店為六四三五間,經銷加盟店為二萬七○七五間,近六年,店面數平均每年以一.五五%的速度成長(圖一)。在經濟上,麥當勞也有另一個建樹,那就是「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是由《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編輯Pam Woodall所提出,這是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用來測量兩種貨幣的匯率理論上是否合理。選擇大麥克的原因是,該產品在世界多國均有供應,而在各地的製作規格也大致相同,由當地麥當勞的經銷商負責材料採買議價,這些因素使該指數能有意義地比較各國貨幣。舉例來說,根據最新的大麥克指數資料,可看出近來大家所關切的歐元貶值,是否才是其真實應有的價位?從《經濟學人》的數據來解讀,大麥克在歐元區平均一個賣三.四九歐元,在美國則要價四.二美元,假定兩地的大麥克品質完全相同,那麼兩國的均衡匯率應該是一歐元等於一.二美元(四.二除以三.四九)。目前國際外匯市場上,一歐元約等於一.二一美元,已經來到接近的水平,似乎也來到了合理的價位。亦可從大麥克指數看出一國的物價水平,如台灣一個大漢堡定價為七十五元新台幣,相較於美國四.二美元的大漢堡,則便宜了四○%,而中國大漢堡定價為十五.四元人民幣,亦便宜了四二%。瑞士的定價最高,為六.五瑞士法郎(約六.三九美元),而印度最便宜,八十四盧比(約一.五二美元)。在景氣衰退中成長金融海嘯前,麥當勞的股價最低為四十.三美元,這幾年來股價不但沒隨著全球景氣的衰退而下跌,反而在今(二○一二)年一月寫下一○○.二五美元的新高點。對於麥當勞下半年的獲利表現,台新投顧表示,根據第二季公布的財報,年增率較前期值低,但就是第一季表現而言,每股盈餘一.二三美元,微幅高於市場預期的一.二二八美元,主要受惠部分店面重新裝修,以及暖冬提前刺激需求增強。第二季不如原本預期,因為所公布之同店銷售數據不如原本所預估的那麼好,主要是受到歐洲和亞洲如日本及中國的影響,另外歐元走弱當然也影響到匯兌收益。不過基於麥當勞主打低價位產品,因此受影響相對較低,第三季年增率可維持三%以上(圖二)。對此,兆豐投信表示,麥當勞營收和獲利通常都是下半年比上半年好,歐洲已經是麥當勞最大的營收和獲利來源,下半年在歐洲稍微穩定且和中國大陸等都陸續有刺激景氣的動作,應當對整體消費有幫助,麥當勞也將受益。成長動能來自亞太中東和非洲從第一季的財報中,可看出整體麥當勞營收成長的動能主要是來自亞太中東和非洲(APMEA)地區,以二○一○、二○一一這兩年來說,成長幅度都逼近二○%(附表)。根據券商摩根士丹利預估,今年至二○一四年營收成長率分別為二.二%、二.五%、二.六%,未來三年依舊呈現穩定的成長。兆豐投信以QSR在去年八月公布的數據指出,美國速食店在二○一○年排名,以麥當勞銷售達三二三億美元排第一,Subway以一○六億美元排第二,Burger King則以八十六億美元排名第三,Wendy's以八十三.四億美元排第四,以前五十大速食店來算,前四大市占依序為二二.九五%、七.五一%、六.○九%、五.九一%。在台灣及世界大部分地區,麥當勞都穩居速食業龍頭,唯獨在中國敗給了肯德基(KFC),資料顯示,肯德基已在全中國六五○個城市建立三千二百家分店,覆蓋大多數二、三線城市,數量是麥當勞兩倍多。速食品牌 決戰中國因此,肯德基的母公司YUM就相當值得一提,YUM旗下有眾多速食品牌如肯德基(銷售為四十七億美元,市占三.三三%)、Pizza Hut(銷售為五十四億美元,市占三.八二%)、Taco Bell等,營收表現不俗,有機會成為美國第三大速食業者。儘管在中國市場的營業額或覆蓋面落後肯德基,麥當勞從二○○八年開始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去年新開兩百家店。對此,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表示,「肯德基比麥當勞更能掌握『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精神,強調全球化必須與在地化緊密結合。企業在進行全球擴張之際,也須因應地方特殊文化進行在地化。抓住消費者的心理與習慣,必須在全球化下找出一個最適切的點切入,發展出適應本土市場的策略,才是王道。」麥當勞和YUM目前海外營收都已經接近整體營收近七○%,因中國人口眾多,提供速食業者龐大商機,YUM且於今年二月收購中國知名小肥羊連鎖火鍋店,中國的營收前幾季度已經占YUM整體營收四○%以上,遠超過其美國營收比例一○%以上。麥當勞前幾季度營收來自亞洲、中東和非洲約占整體營收近二五%,比例遠不及YUM。YUM更表示,今年至少在中國開設創紀錄的七百家新餐廳。儘管原物料上漲,讓餐飲業的利潤率降低,中國市場也因薪資成本上升,提高經營的人事成本,但以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仍是投資亮點所在,更是餐飲業者的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