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ITO鍍在表面玻璃上之單片式觸控技術興起,安可積極朝化學強化玻璃上游製程整合,並已投入資本支出與設備導入,預計今年可投產。延續上周經濟部施部長的觀點:「面板業目前遭遇最為『嚴峻』的競爭環境,解決之道,在技術上加強開發AMOLED與軟性面板產品,做出差異化。」本周聚焦三星極力發展Super AMOLED的情況做進一步解析。上周提到就觸控技術的藍圖來說,可撓式的顯示器是最終目標,而可撓性、輕薄化與可攜式裝置的螢幕強固性是現階段的技術改善重點。不過,要實現軟性顯示器並不容易,整個顯示器的供應鏈,如基板、TFT、LCD、ITO、背光模組等都面臨技術上的改朝換代挑戰。其中的關鍵在於材料的選擇是否能保有原來的功能並能彎曲,同時還需要有極佳的光學穿透性和均勻性。目前可以應用在軟性顯示器的技術,包括傳統液晶、雙穩態液晶、OLED、電泳動顯示、電致變色、電致發光等。三星以AMOLED為發展技術三星以AMOLED為主要發展技術,計畫年底發表可撓式AMOLED面板─YOUM的高階智慧型手機,近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原因在於與三星關係密切的Atmel為迎合三星可撓式AMOLED面板性能要求,近期發表首款以薄膜為基礎的高度可彎折觸控感應器XSense,一次解決觸控感應器與氧化銦錫(ITO)無法彎折的材料缺陷,使得這項計畫按照時程上路的可能性大增,屆時iPhone5縱使因In-cell技術讓厚度變薄,甜蜜期恐怕也會縮短。一般所謂的觸控面板,其實是觸控模組貼合LCD面板之後的成品,而觸控模組就是把觸控感應器與保護玻璃貼合在一起後的成品。市場上常見的感應器不是採用玻璃就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基板等材料製成,所以感應器內的電路圖形最常使用的材料是ITO,但非常昂貴,導致感應器的成本往往是晶片的三倍;而且ITO搭配AMOLED時,面板彎曲會導致ITO導電線路脫落造成斷裂,以及ITO電阻值改變使得感應器的靈敏度降低。成本仍是業者最主要考量所以三星想要量產可撓式AMOLED,首要突破的關卡就是傳統ITO材料無法捲曲的瓶頸。解決的方法有兩個,首先是開發出的可彎曲觸控螢幕技術,例如Atmel新感應器Xsense;再者就是尋找可取代ITO的新材料,例如Cambrios採用電阻特性較佳的金屬銀奈米線技術作為ITO的替代材料。Atmel以薄膜為基礎、採用專有的可捲式金屬網格技術,實現更薄、可高度彎曲的感應器,並具有出色光學透明度,以及低電阻特性可提高雜訊抗擾度、降低功耗。所以可捲式薄膜為基礎的Xsense非常柔軟,能實現更大的螢幕使用區域,符合窄邊框設計潮流。也正因為窄邊框的特性能提供更多空間給其他感應器,進而降低整體系統成本,具備與傳統ITO的觸控方案競爭條件。由於透明導電膜占投射式電容觸控模組總成本高達近二五%,加上軟性顯示器的趨勢逼近,因此業界不斷尋找更低成本的新材料,替代過往由ITO材料製成的透明導電膜。不過成本還是業者最主要的考量,由於中國大陸是銦礦主要出口國(約占五二%),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TFT LCD等相關產品大量採用,且中國大陸稀土出口限制趨嚴苛的情況下,ITO價格節節高漲,促使業者積極加速開發更低成本、更高導電性的新型透明導電膜替代材料的動機,目前已有透明導電高分子(TCP)、氟摻雜氧化錫(FTO)、氧化鋅(ZnO)、ITO奈米粒子、導電性高分子PEDOT、金屬銀奈米線等材料正逐漸被開發出來。就材料特性的角度,TCP採用捲對捲成膜技術,製程快速且產量高;FTO擁有較佳的導電性、穿透性、溫度耐受力等優點,兩者都不需要在真空環境。就成本的角度,去(二○一一)年初,一支三.五吋智慧型手機的觸控模組成本約八.二三美元,其中觸控感應器占四.三三美元,而觸控感應器的關鍵材料ITO占一.六五美元,如果改採TCP、FTO等新材料,觸控感應器的成本可再降二~三成。為了要輕薄化與降低觸控模組成本,顯示器製造商則是全力把感應器的感測層整合到自己的顯示器內,現今兩種主要的顯示器整合觸控感應器技術為On-cell與In-cell,On-cell顯示器在彩色濾光片上整合感應器,而In-cell顯示器把感應器整合在彩色濾光片下面(見前頁附圖)。過去,三星的Super AMOLED是在On-cell感應器架構採用玻璃封裝,但為了開發可撓式觸控面板,須將玻璃基板轉換成塑膠基板,並將玻璃封裝改為薄膜封裝。於是單片玻璃(OGS)與In-cell也將成為三星發展可撓式AMOLED觸控面板的技術選項;尤其是On-cell技術雖然達到讓觸控面板更加輕薄與大幅降低成本等優點,但整體系統成本降低的幅度仍然遠遠不及In-cell技術。只不過現階段On-cell技術已經成熟,但OGS與In-cell仍有良率不高的問題待克服。因此可預期三星可撓式AMOLED面板初期將應用在高階智慧型手機,等待取代ITO的新材料成熟後,將會應用在中大尺寸AMOLED面板上。傳聞三星的OLED軟性面板生產線年底大約會產出九十六萬張。OGS與In-cell良率仍不高從上面的分析可知,ITO導電膜的產業發生結構性的改變,不僅面臨新材料的取代;而且各式新製程都將縮減ITO的使用量,使得原本在二○○九年預估觸控面板用的ITO市場可望隨著觸控面板的應用擴大,接下來的四年(二○○九~二○一三)希望維持平均二二%的成長率落空,相關廠商的獲利不如預期,股價節節走跌,多數低於五十元以下。而自二○○七年掛牌以來,每年都能獲利的安可(3615),在去年還衝上每股稅後獲利七.七一元的新高水準,股價一度登上百元俱樂部,但隨著今年觸控模組進入到外掛式與內嵌式的技術革新,以及ITO替代材料的崛起,未來恐怕也難避免面臨到ITO出貨減少的衰退命運。主要產品為ITO導電玻璃的安可,頂著母公司錸德(2349)前股王的光環,未掛牌前就已經有高媒體曝光度。在那個市場對於觸控技術還不是很清楚當中的差異性的年代,由於iPhone採用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掀起股市一陣觸控旋風下,安可以少數具備生產觸控面板用導電基板之廠商的優勢受到市場矚目。但安可所生產的ITO導電玻璃主要應用在電阻式的導電玻璃,在二○一○年時約占營收的八成,電容式ITO導電玻璃約在二成。去年因搭上iPad2列車,電容式ITO玻璃成為主力業績(目前共有七條生產線),前三季每股獲利高達七.六元,後因New iPad的新機交替空窗期,十一~十二月的營收明顯下降,且毛利率自二五.六%下降至二四.一八%,全年每股獲利八.二三元。今年第一季營收因New iPad的遞延上市繼續衰退五四.五一%,毛利率進一步下滑至一四.一七%,每股獲利僅○.一三元。第二季營收成長二八.七七%至二.四三億元,五~六月的營收雖有回溫,但僅及去年十一~十二月的淡季水準,感覺不到有New iPad上市的加持,尤其是六月營收月減一.五一%。換言之,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難看,預估每股獲利約○.三元。表面玻璃產業競爭加劇安可目前主要產品包括ITO玻璃、OLED玻璃、ITO薄膜等,股價一蹶不振應該跟觸控面板技術正面臨On-cell、In-cell、OGS、TOL等新技術興起導致結構性轉變有關。傳統上,使用的兩片ITO玻璃貼合式結構,逐漸朝單片式解決方案演進,而且這些技術大多掌握在面板廠商手中,為了加強掌握單片式觸控面板產品技術核心和良率控管,觸控產業正在垂直整合,影響外購ITO玻璃和表面玻璃的需求,造成觸控模組廠的重要性逐漸式微。安可表示:「其實單片式觸控技術對於ITO鍍膜有更多的要求,包括特殊的鍍膜製程技術等,因此對安可來說,也將是個新機會。」於是為了因應ITO鍍在表面玻璃上之單片式觸控技術興起,安可正積極朝化學強化玻璃上游製程整合,並已投入資本支出與設備導入,預計今年可投產。但即便如此,仍無法揮去市場的疑慮,因為表面玻璃大廠的正達(3149)第二季營收也衰退近四%,原因在於表面玻璃的後段加工(強化、研磨、拋光、鑽孔)製造廠商相當多,隨著觸控市場規模成長,投入表面玻璃領域的玻璃加工廠商持續增加,造成產業競爭加劇。就安可的股價來看,去年一月初的五十元以下起漲,短短一季的時間,就漲到一七二元的掛牌後天價,再花一季的時間進行高檔震盪,然後去年下半年就進入到空頭探底走勢至今,換言之,安可的股價至少領先業績面一季以上,從這個角度,暗示著安可第三季的業績仍不具激勵買盤積極回籠的訊息。預估第三季營收成長二○%至二.九一億元,毛利率估一九%,營益率估八%,稅前每股獲利約○.五六元,全年每股獲利估計不到一元,以七月二十四日收盤價五十元計算,本益比高達五十倍左右。就技術面的角度,前波低點為四十四元,掛牌後的歷史低點在四十二.一元,也就是說目前已經進入到歷史低價區,但卻面臨到本益比偏高的情況,所以不排除有繼續探底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