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繼續談有關QE3的一些相關話題。根據八月底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央行年會所發表談話中,並沒有對是否推QE3明確表態,但其中他談到美國經濟增長不盡人意,仍有必要採取行動;資產購買計畫給經濟帶來了有益的支撐,減輕了通縮風險。講到這裡,我想大家都認為美國終究要推QE3,且可能性愈來愈高,我個人認為機會也是很高,但我從不同角度看這件事情的演變。經濟增長 關鍵貨幣供給要增加我認為事情不光只看柏南克所說的,只想要刺激經濟增長那麼簡單,歷史不一定會完全重複發生,但卻值得參考。上一期提到因為美國的赤字無法支撐美元價值,導致一九七○年代美元貶值產生全球經濟的不穩定。當美元已成為「關鍵貨幣」時,如果經濟要持續增長,根據經濟理論關鍵貨幣的供給就必須不斷地增加下去,不然就會出現流動危機,所以美元在收支平衡的赤字上就必須愈大,就算如柏南克說的,要讓經濟增長,但愈成功的代價是未來危機也愈重,因為將來極有可能透過貶值消除債務。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鎊是當時的關鍵貨幣,戰爭的龐大開銷使英國經濟大受損傷,英鎊價值就當時情況是高估了,幾年後,英鎊出現大幅貶值也是導致一九二○年全球經濟蕭條原因之一,所以傑出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就曾經提出警告,關鍵的貨幣真正的危險不在經濟面,而是關鍵國家會以己身的卓越而變得驕傲自大。從歐元誕生和人民幣的坐大讓經濟情勢起根本的變化。歐債出現問題後,原因當然是歐洲某些國家財政上負擔過大造成危機,自己要負些責任的,不過另有一種說法是美國在暗中搞鬼,這樣的說法也不無可能。有一本書叫《高盛陰謀》,裡面提到希臘體質原本不適合進入歐元區,但是透過某些方法讓希臘順利加入,以至於後面產生很大的問題。我們回想當時的情況,歐元剛成立時,想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必須有一定的財政上的限制,換句話說,歐元區的財政狀況應比美國好很多,自然而然歐元的吸引力就會大於美元。當美元碰到了對手是美國很不能容忍的,美元的關鍵地位如果遭受到威脅時,美國就很難再繼續印鈔票支撐自己的需求,歐元占到了大哥的地盤,日子鐵定不好過。同樣的,當中國經濟起來之後,人民幣也開始想要國際化,中國人行也曾多次表示人民幣要走向國際,這樣是否又踩到美國劃的紅線呢?對付老朋友歐盟用航空母艦不好看,那就用銀彈好了;對付中國銀彈可能不夠,外加飛彈效果或許會好些。最近中國和日本因為釣魚台鬧得不愉快,南海諸島和東南亞衝突頻頻,大家有了紛爭後,老大才有事情做,不是嗎?所以不管是釣魚台或是南海諸島只是表面的衝突,真正的重點和在意的是誰在威脅美元的關鍵地位。QE3已變成一種武器既然美國維持關鍵貨幣的地位有其迫切感,就必須削弱其他貨幣,這裡我們不是要申論政治議題,而是要提醒大家政治問題的後面都是經濟問題所產生的,所以QE3已經變成一種武器了。最近很多人一定很好奇,台灣景氣不怎麼好,但房地產怎麼一直在漲,理論上房地產和景氣或購買力是連動的,而且台灣空屋率又很高,出生率遞減,這些都沒辦法讓房地產下來,所以供需似乎也沒辦法完全解釋清楚。時光彷彿要回到一九二○年代一樣,是不是握有硬資產的才能在未來危機中全身而退呢?最後套句彼得.杜拉克的話:「主導未來的事件,一直都不是任何統計預測方法所能預期的。」所以我們只能說QE3也在摸著石頭過河。(部分內容參考彼得.杜拉克著《不連續時代》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