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基本工資調漲一事,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辭職下台;台大學生投書媒體,光電所畢業沒投入科技業,反到賣場當搬運工;名嘴天天開砲台灣薪資十三年來不漲反退,年輕人遠走做台勞,難道台灣真的「希臘化」了?時間退回到十三年前,也就是一九九九年,那是台灣代工盛世的末年,而奠定九○年台灣代工業者成功的基礎,還要再往前推到一九九二年的兩岸開放交流,啟動了台資遠赴中國設廠的濫觴。兩岸交流 投資消費結構轉變如果真要追根究柢台灣的勞動市場為何十三年來愈走愈下坡,說穿了,還不是因為中國大陸跟台灣同文同種的優勢,搶走了台灣的中低階勞動機會;再加上高階人才往中國大陸淘金,金字塔的消費留在中國大陸,把債留在台灣所造成的投資與消費結構的轉變。儘管這幾年因北京奧運會落幕而啟動新一輪的宏觀調控,加上兩岸和平紅利的誘因,吸引了一部分資金回流,但這些資金並沒有投資到實體建設增加就業機會;而是流向股市與房市,進一步的擴大了貧富差距,甚至是幾乎把中產階級的門檻拉高到三百萬年薪,創造了新貧階級,台灣勞工窮忙,卻只能換來薪資停滯、房價飛漲、通膨壓力增溫的困境。這都要怪資方把製造業移到低生產成本的國家嗎?這樣講也不全然公平,因為降低成本是每一個經營者永續經營企業的一部分,無可厚非;再說,過去十三年的改革,也讓經營者在勞健保與退休金提撥部分增加了近二成的隱形成本,換言之,這等同於勞方加薪了近二成,雖然大多數的勞方認為這是本來就應該有的社會福利制度,但不管怎麼說,就資方而言,這二成的成本的確是發生了。降低成本非永續經營唯一解答那問題到底在哪呢?勞資雙方各自喊冤,問題是,現實情況是勞方只能溫飽,資方也的確面臨到出口環境愈來愈惡劣,完全歸咎於歐美先進國家的衰退也不對,只能說台灣的官方過去十多年受制於政治上的朝野對立,失去了產業升級與創新的機會,然後主要的競爭對手南韓把握住一九九七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全民覺醒的改革動力,一消一長之下,台灣已經在很多產業落後給南韓,造成今時就算資方繼續尋找低生產成本國家投資,一樣無法改善台灣的勞工市場的困境。所以官方在祭出「投資減免」這道金牌時,其實也必須要求資方承諾產業升級與未來創新計畫,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台灣勞方長久的工作環境。在千囍年附近那幾年,台灣內部最常討論的就是「開放西進」這議題,當時針鋒相對的主角是晶圓代工的台積電(2330)與聯電(2303),以及面板雙虎。當時的論調是,如果不西進領先掌握中國的消費市場,將來的競爭力將會削弱,尤其是有中國官方扶持的中芯,其崛起更具威脅。結果聯電西進、台積電留在台灣,就結果論,台積電愈做競爭力愈強,在二十八奈米先進製程上已經明顯拉開聯電,兩者的股價也呈現大不同,台積電還原權值創掛牌新高,聯電趴在地上很多年,西進尋求低生產成本,就近卡位中國消費市場的論調不攻自破。換言之,降低成本並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唯一解答,台積電給了另一個解答,就是升級與創新。所以後來的面板雙虎對於西進一事也沒有很積極,因為面板產業虧損並不是西進降低生產成本,就可以解決來自三星的競爭壓力;反而早個幾年西進的話,說不定中國的八代廠會提早量產。創新不一定是無中生有、憑空想像,更多時候是來自產業升級過程中的創意。有個小故事是關於台塑(1301)內部有個部門,部門內每個人每天都很忙,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忙什麼,忙的有沒有意義,於是有一天王永慶就召集這個部門開會,從早開到下午,把所有部門裡的流程一一檢視,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流程是重疊、無效率的,於是重新制定流程,從此這個部門的運作就步上正軌。這故事告訴我們,創新來自於原本已存在的事物,重新檢視、溫故知新,便可達到舊瓶新酒的效果。道理很簡單,也很容易做,既然如此,那麼為何台灣的勞工市場竟會淪落青年失業率從二○○○年的七.三六%,到金融海嘯升至一四.四九%,今(二○一二)年三月降至一二.二二%(見前頁圖一),青年失業率與整體失業率的比值,十年內由二.三倍擴大至二.九倍,顯示青年失業遠比整體失業來得嚴重呢?學不以致用已成常態「學不以致用」也是阻礙產業升級與創新的一大障礙,資方經常感嘆找不到人才,而勞方最常抱怨找不到理想工作,顯然這已不只是單純的怪就勞方的思想不夠成熟,官方顯然需要重新檢視台灣的教育制度是不是與現實環境脫軌了。經建會表示,OECD國家的青年族群失業率,大約是整體失業率的二倍,顯見青年失業率升高已普遍在全球出現,但以技職教育為主的德國,今年三月青年失業率僅七.九%,整體失業率為六.二%(圖二),政府已注意到這個現象。建教合作早已實施多年,可是多數的企業只是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工在使用,並沒有用心栽培,說穿了,就是怕幫別人培養人才。這種自私的短視利益心態,恐怕才是阻礙台灣就業市場改革的根源。如果企業只用人才而不培養人才,勞工無法學以致用,政府只有短期的投資減免解決方案,總是要靠央行的貨幣政策,犧牲存款戶的利息來補貼企業出口獲利,那麼台灣何來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