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常把房貸餘額占GDP比例是否超過四○%,列為房市泡沫化的警戒線。日本在房價泡沫被戳破後(一九九○年代初期,日本土地的總市值在統計上為全美國土地的四倍,光是東京都中心區域的東京二十三區合計,便已超過全美國的水準),帶來「失落二十年」的夢魘。美國、歐豬等國家也都因房貸餘額過高,陸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據央行統計,全體銀行九月底購置住宅貸款餘額為歷史新高的五兆五四一二億元,占GDP比重為三六.二%,若再加上建築貸款(土地融資)餘額一兆四八六一億元,合計不動產授信餘額達七兆二七三億元,占GDP比重達四五.九%。值得深思的是,為何政府在打房已經兩年之餘,上述兩項貸款餘額不降反升,更是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這是否也說明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根據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北、桃、竹、中、高等五大都會區中,房貸支出占每月所得比,從二五.七%至四一.九%不等,其中以台北市的四一.九%為最高。為何台北市的居民願意負擔如此高的房貸所得比?從主要經濟體實質利率來看,為何香港、新加坡房價會漲個不停,而美國的房價也會緩慢升值?原因在於定存利率太低,消費者物價(CPI)指數年增率太高,所造成的實質利率所致。如香港的實質利率為負四.三二%,新加坡為負二.○二%,美國為負○.八七%,而台灣則為○.二八五%,可見利率及通膨對房市的影響。基於上述種種現象,雖然台灣不動產授信餘額已占GDP逾四五.九%,且已被列為房市泡沫的警戒線,整體房市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全台房價漲幅普遍逾七成。但因全球經濟景氣受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及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時機問題所影響,故台灣房貸餘額風險值得後市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