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國內的研發經費已達GDP的三%,若以去(二○一二)年的實質GDP約新台幣十五兆元計算,則約為四千五百億元。對許多人來說,四千五百億元是個天文數字。鎮日忙於生計的升斗小民、無奈地領著二十二K的年輕人、一出校門就背著數十萬元學貸的社會新鮮人,以及每天從買菜家用中攢點小錢的家庭主婦,哪裡知道一部鬆散的國家機器,早已吞噬他們辛苦所得。基於國家競爭力考量,投入研發不只是必要,而且是非常必要。只是,從國會專業立委的觀察,卻看到一部失靈的研發經費管理機制,使得白花花的錢像是進入無底洞。台灣就靠兩個海:「腦海」和「大海」據立法委員許忠信表示,台灣只能靠兩個海,一是「腦海」,另一則是「大海」;所謂的腦海,具體化就是智慧財產權,也是國際間評估研發效益很重要的指標:專利。許忠信委員認為,國內研發單位常常為專利而專利,使得獲得的專利,對產業界毫無助益,這種專利,尤其是虛擲研發經費的元兇;研發單位以執行國家經費取得專利,就已經花了一次錢,而對於取得的無用專利,每年仍需投入維護經費,又是一筆很可觀的費用。未讓產業界參與 專利欠缺市場性許忠信進一步說明,專利之所以欠缺市場性,在於提出申請前,未從產業需求著眼,更未建立一套智慧財產權的戰略布局,使得專利管理陷入無政府狀態。許忠信提出積極性建議,他認為,在整個專利的申請過程中,一定要讓產業界參與,特別是需要政府研發加持,又有市場第一線實戰經驗的中小企業,更是國家專利布局時不可或缺的成員;同時,對於提出市場競爭需求的中小企業,也應給予共同擁有專利的機會。除專利欠缺實用價值外,許忠信還點出,因為管理鬆散,在學校及研發機構內,不乏教授學者在個人的人脈網路中,私相授受研發成果;校園內,充滿創業機會,遇到學長、學弟,甚或學生獨立創業時,彼此間在一起研發出來的成果,很自然地就被帶出校園,成了私人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而國家的資產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流失。許忠信舉成大為例,說明專利可以為國家帶來很大的利益。許忠信表示,他參與成大專利管理事務,知道成大有一名醫學院教授將技術專利都貢獻給學校,使得成大成為國內唯一未漲學費的大學。配置失當 政府研發與產業需求脫鉤國會裡,另一位十分關心國家科技發展的李桐豪委員則認為,國內研發經費達GDP的三%,因此,已脫離研發經費規模不足的階段;但是,其中仍存在嚴重配置錯誤的問題:基礎研究所占比重偏高,強調產業應用的部分則不足。李桐豪舉例說明,中研院以基礎研究為主,民國九十一年的預算規模四十幾億,目前的預算規模已超過一百億;反觀,以產業應用導向的科技專案則相對下降。研發經費配置錯誤,導致個別學術人員價值提升,但是整體社會卻未因此帶來效益。取得專利 不等於科專執行成果李桐豪表示,科專經費成長緩慢,凸顯另一個問題:誰可以取得科專?他強調,我們在立院質詢時,看到一些荒謬的科專內容,這樣的案子,怎麼會通過審查?又如何期待它會有任何成果產出?李桐豪指出,執行科專產生的專利,相關研發單位不應以取得專利,當成執行科專的成果;對於無用的專利,也應予以淘汰,以免因固定管理費支出,造成再一次浪費。只是,李桐豪不諱言地表示,對於專利的經濟價值不易提高,整體社會都有責任,也都需要再教育。就以持續保留無用的專利為例,經濟部因考量專利期限,不敢輕易註銷,就是擔心因此引起民意代表質疑,無法取得社會大眾的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