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自去(二○一三)年十月十八日開闢「創新問政,讓百姓富起來」的專欄以來,已親訪各黨派二十位立法委員。他們的共通點在於:專注攸關民生福祉的財金法案,認真問政。創意 被冰冷的機制絞死相信,在國會殿堂內,有使命感的立委不只這二十人;也因此,我們的腳步始終不敢稍停片刻,訪談的工作,持續進行著。本刊以財金專業角度出發,開闢立委訪談專欄,在媒體界,算是創舉。近年來,台灣陷入轉型困境,原因是大大小小的機制、結構,橫亙其中;特別是政府部門,再好的創意,都不免在一部部冰冷而兀自轉動的機制內,被一一絞死。組織內,多如牛毛的法規條文,往往是轉型失利最大的捆綁,積極作為與消極不作為,都難以成事。《聖經》羅馬書五章二十節說:「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說明法律和罪過間,竟呈現正相關。一陣新聞蝗蟲過後 留給社會更深的痛當然,《理財周刊》也可以隨著媒體最不堪的羶色習性,跟著血腥味走;但我們可以預期,一陣新聞蝗蟲搜括後,留給社會的是更深的痛。於是,我們反其道而行,選擇看似愚笨,卻不取巧的方法,針對財金專業法案,整理關鍵議題,進而約訪對該項法案有觀點的立委,扎實地經營這塊版面。「創新問政,讓老百姓富起來」專欄,是在國內吵吵鬧鬧的環境背景中誕生。我們處理過的議題有:大學畢業生二十二K的薪資問題,引發台灣低生育率、導致人口質量危機;服貿協議,曝露出監督部門不知如何為百姓把關行政單位;恐怖食安,在「民以食為天」的社會裡,叫老百姓無語問蒼天。再來,每年四千五百億的研發經費,卻讓台灣產業在國際競技場上,從重量級打到輕量級,接下來,恐怕要淪為觀眾;寶島債引發兩岸的金錢大戰、奢侈稅修廢動搖房產火車頭工業,都更法再扯出違憲,限期完成…。市井小民 被迫看「羅生門」事實上,這些問題都關係著小老百姓的日常衣食,市井小民理當不能當戲看;無奈的是,絕對的弱勢,讓他們被迫只能看戲;只是,對百姓而言,場場都是「羅生門」。在吵鬧中,「創新問政」的專欄走過三個月、完成十四期的版面呈現,用文字留下專業立委的見解。在這一座平台上,沒有繁複的議事表決,也沒有高段的運作技巧,有的只是《理財周刊》的議題取材、深入訪談,以及中肯的表述。慶幸的是,我們的主張,獲得二十位立委的認同;其中,曾巨威委員的無奈情緒,更讓《理財周刊》深感責任重大。創新問政 將專業極大化在一次以「奢侈稅修法」為題的訪談過程中,曾巨威談起所提修正案背後的曲折。在國內,曾巨威可謂是財稅大師,各界滿是他的徒子徒孫,論及專業,他大可直言無諱;但如今,曾巨威處於高度議事操作的國會裡,學者出身的他說,「政治是現實的」;在這樣的機制下,必須迂迴、妥協,且進退有據,否則全盤皆墨。但來來回回之間,扭曲多少真理,背離多少公義?回首三個月來,「創新問政,讓老百姓富起來」仍持守初衷:在版面裡,沒有政黨協商,沒有操作,有的只是將專業極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