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眼睜睜看著鈔票變壁紙,但力晶轉型有成,帶給投資人無限想像。作風頗受爭議的黃崇仁到底在玩什麼把戲?一次告訴你。真情或假慈悲?力晶(5346)在二○一二年下櫃,讓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鈔票變壁紙。然而下櫃一年後,這間四年虧損高達六百億元的公司,去(二○一三)年竟大賺一○七億元,繳出近五年來最佳成績單。作風爭議的執行長黃崇仁,究竟在玩什麼把戲,讓外界彷彿霧裡看花,越看越不清楚。而持有力晶股票,約十多萬名的「傷心小散戶」,到底能不能等到黃崇仁兌現恢復掛牌的承諾?資本市場老手 為什麼留戀DRAM「慘業」?業界時有耳聞,早年黃崇仁做DRAM,為了籌資,到處找朋友幫忙,一起遊說政府支持產業。頗令人費解,既然DRAM產業的技術研發高度困難,燒錢如流水,黃崇仁募資數百億元,又跟銀行借款數千億元買設備,但投入的一切,卻都在DRAM價格慘跌下賠光。既然如此,資本市場老手黃崇仁,為什麼願意繼續投入賠本生意?若投資人長期觀察力晶的股價和發債之間的連動模式,便可了解從中套利賺錢的好處。從二○○二年到二○○九年間,力晶不斷增資或發行ECB。而每到發債之前,先壓低訂價,待額度分完之後,利多消息刺激股價上漲,ECB便轉為股票賣掉,進行套利賺錢。如果能夠認到低轉換價的ECB,再換成股票賣掉,依此模式運作,可賺一~兩成價差。ECB高達數十億元,進行套利獲得的利潤相當可觀。所以市場也好奇揣測,到底是誰認到ECB,能賺到套利的鉅額價差。DRAM價格劇烈波動促轉型 為了追上最新製程,搶人才、拚研發、買設備,每年耗費大筆資本支出。根據報載資料,黃崇仁坦言,做了將近二十年的DRAM,錢是左手進、右手出,彷彿投入無底洞,入不敷出。二○○五年左右,黃崇仁手上有五百多億元,但到了二○○九年,做DRAM讓他兩手空空不剩半毛錢。DRAM產業波動劇烈,雖然這股波動是股價獲利的來源,但從產業面來看,業者為了追求技術升級,不斷投入鉅額研發經費,賺的錢遠不如投資金額。而不斷砸錢出去,更造成負債千億元的局面。DRAM價格的主導權不在自己手中,讓業者宛如看天吃飯。二○○八年爆發金融海嘯,景氣大幅衰敗,加速債台高築的DRAM產業崩壞。奇夢達(Qimonda AG)倒閉、爾必達(Elpida)破產被併購、瑞晶被美光(Micron)買下,茂德也跟著投降。華亞科(3474)和南亞科(2408)雖然有台塑集團(1301)撐腰,但也退出競爭市場。華亞科改替美光供應產能,南亞科改為經營小眾利基市場。報載資料顯示,力晶沒有富爸爸財團支持,在現價起落不定和大環境景氣不佳的情形下,黃崇仁因而覺悟到,力晶必須快速轉型,停止燒錢。下櫃潛沉 拚轉型、多元布局暫時擺脫DRAM產業的流血廝殺戰,力晶下櫃、潛沉,拚轉型同時,也專注開發多元產品。茂德破產後,銀行團盯上負債高達一千一百億元的力晶。報載資料紀錄,當時黃崇仁篤定,既不能讓力晶倒閉,更不能將其拱手讓人。但銀行團急著討債,當時的經濟部長尹啟銘也主導產業整併計畫,成立TMC台灣記憶體創新公司,有意合併力晶、華亞科等DRAM大廠成一家公司,並延請宣明智擔任負責人。黃崇仁為保住力晶,把跟爾必達合資的瑞晶賣給美光,用以還債。同時放手力捷電腦,由海悅廣告的黃希文借殼入主。黃崇仁啟動轉型計畫後,開啟力晶新的代工模式,主要以B2B為主,並提供三種代工方案。第一,純粹代工;第二,和客戶共同開發;第三,由力晶幫客戶設計與生產。為了確保這三種方案順利運行,力晶必須擁有一定程度規模的設計團隊,這也是能在業界勝出的關鍵。轉型之後的重大轉折,便是力晶找到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雙方共同成立一間RSP公司,製造LCD驅動IC。和瑞薩合作,促成力晶日後「啃蘋果」的契機,更奠定吃下智慧型手機客戶的基礎。多位產業分析師透露,力晶在十二吋廠上,確實有獨特優勢。產品的品質能跟台積電(2330)並比,成本卻低廉許多。從蘋果電腦公司(Apple)的iPhone 4做到iPhone 5,力晶是全球第一家,用十二吋廠製造智慧型手機使用的LCD驅動IC。雖然後來蘋果為分散風險,將一部分訂單轉給台積電,但力晶挾著「蘋果光環」,從去年開始滿手訂單,客戶包含了三星(Samsung)、小米(MIUI)、華為、索尼(Sony)和宏達電(2498)。驗收成果,初期轉型頗成功,但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非常危險。工研院的產業分析師認為,力晶恐怕意識到智慧型手機有週期性生命的問題,拿太多週期性訂單,對目前亟需穩健發展的力晶來講,風險過高。因此力晶延伸觸角到生物、醫學領域,布局多元化。目前力晶已全面轉型為晶圓代工廠,約一半產能代工記憶體、一半產能代工邏輯IC,市面上超過六成的智慧型手機,都使用力晶製造的LCD驅動IC。除此之外,力晶也投入電源管理領域,並集中火力於利基市場,發展生物晶片、整合型IC和近距離無線通訊晶片等產品。陳瑞隆緩解銀行團催債 二○一六年有望償清目前正漸漸反映轉型的成效,但力晶仍然債台高築,神經緊繃的銀行團可不好對付。在前年年底,銀行團曾要求力晶賣廠償債。假若賣掉三廠,運作鐵定受影響。黃崇仁先找來部分IC設計的合作客戶,成立聯盟預計買下三廠,但銀行團不認為該聯盟有足夠的能力,因此拒絕此提案。黃崇仁不死心,再找來孫大衛參與,讓金士頓買下產能,那麼P3廠就不會被拍賣,有穩定的訂單。至於此,銀行團保衛戰還沒停歇。黃崇仁請前經濟部長陳瑞隆坐鎮,出任力晶董事長,穩住銀行團討債的壓力。而且在跟銀行團談判時,陳瑞隆也發揮了關鍵的影響力,有效緩解財務窘況。 目前力晶的銀行貸款,從原本一千多億元,在兩次減資,還有賣掉瑞晶還款後,還剩下四四七億元。黃崇仁曾在六月十二日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力晶還沒有上市的急迫性。將先朝每股淨值達十元的目標前進,未來計畫以晶圓代工公司上市,而非DRAM產業公司。黃崇仁預估,到了今年底,累計將可償清銀行九百億元借款。力晶過去十八個月以來都獲利,累計今年前五月的稅後純益達三十八億元,法人圈預計,力晶可望在二○一六年還清全部的債務。到底力晶能不能順利敗部復活,還是未知數。尤其投資人對黃崇仁的行事作風,仍待存疑。外界對黃崇仁的觀感,仍然停留在投機炒股者的負面印象。尤其力晶的股價,在未上市行情高漲十六倍,若以當初○.三元收購四億四千三百萬股推算,黃崇仁大約已進帳二十一億元。這難免令人質疑,黃崇仁是否早預料到力晶轉型將大賺,才公開收購下櫃股票?黃崇仁是否真有決心,願意和力晶「撩落去」?最後真相為何,能否還給「傷心小散戶」公道,恐怕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