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2日,全球知名電子消費大廠新力(SONY),有史以來第1次聘用日本籍以外的人士擔任執行長(CEO),他是現年63歲,出身於英國威爾斯的霍華德.斯特林格(Howard Stringer)。那個時候,這樣的消息震撼了很多人,因為過去新力從來都只用日本出生的人擔任董事長。斯特林格於1997年加入新力,在此之前,他在新聞界和電視領域有著30年的優異從業生涯,擔任CBS Inc總裁和TELE-TV首席執行長,1999年,還由伊麗莎白女皇二世授予爵位,他在新力期間,曾經擔任副董事長兼新力美國電子與娛樂部門的執行長,2005年6月接替出井伸之而成為新力集團首位非日籍領導人。
#@1@#當時,Envisioneering Group分析師多赫迪(Richard Doherty)說,斯特林格是位全才型人物,「此人交際IQ極高,的確具備整合新力的才幹,一旦把旗下的資源朝相同方向整合起來,可凝聚成一股龐大的勢力。」Yankee Group分析師古德曼 (Michael Goodman)也說:「新力請西方人當家,顯示董事會已體認到,需要採取不一樣的手段。可期待的是,霍華德.斯特林格將為新力注入市場主導的觀念。」市場對於新力做出這樣重大的轉變,都給予相當高的期望,然而,面對現實的情況下,斯特林格在上任後的第3個月,9月繳出了他第1張的成績單,卻只是推出了「日本計畫」(Project Nippon),內容則是進行1萬名員工的裁員計畫,整併製造廠,縮減產品機型,設法讓電子事業部門轉虧為盈。新力並再度調降全年財測,將7月份已經調降的財務數字目標,再往下修正,在認列2,100億日圓的整頓費用後,可能導致明年3月31日止的2005/2006會計年度,淨虧損10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29億元)。
#@1@#在斯特林格的「日本計畫」中,日本將裁減4,000人,海外裁員6,000人,計畫關閉11座廠,把設在世界各地的工廠總數從65座減為54座,並提高零組件由新力內部供應的比率。新力也計畫把產品機型的總數削減20%。斯特林格希望藉這次整頓在2007/2008會計年度(止於2008年3月)前,節省2,00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575億元),並出售1,20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345億元)非核心資產,和達成營運利潤5%的目標。 然而,斯特林格洋洋灑灑的整頓計畫,在專業投資的評估者眼中,卻不被認同,研究機構絲毫不給斯特林格面子,有人認為,或許是當初市場對於斯特林格的期望太高,以至於當他端出的計畫還是老套的時候,市場給他的評價當然就以最嚴厲的標準來看待。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將新力公司列入可能調降評級的觀察名單,原因是──對斯特林格的整頓計畫充滿疑慮,分析師普遍稱該計畫缺乏遠見和創造性。穆迪表示,主要原因是擔心新力無法恢復過去那種強勁的利潤和現金流創造模式,新力及其子公司的評級,可能會被下調至A1,這較AAA的最高評級低4檔。
#@1@#不止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發表看衰新力的觀點,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也確認新力優先無擔保外幣信用評等為「A-」,短期評等為「F2」(穩定),惠譽表示,重整計畫不足以解決新力的核心問題。惠譽電信暨媒體科技團隊主管Tatsuya Mizuno說:「將密切追蹤新力如何實施重整計畫,但該機構認為,新力必須著重創新與創造力,因為該公司缺乏振興電子部門的『熱門暢銷商品』,對於強化新力集團表現,這點比削減成本與縮減業務更有必要。」分析師指出,「斯特林格的計畫與新力目前正在進行的『轉型60』(Transformation 60)的整頓方案,並沒有什麼不同,」根據了解,「轉型60」已經裁減約2萬名員工,其中大多為虧損的電子部門員工,這項3年計畫可望在2006年3月底以前完成。分析師認為,「斯特林格被賦予市場重大的期望,結果依舊提出裁員、整併那套大家都已經知道的那套把戲,令人失望。」
#@1@#《華盛頓郵報》曾經報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新力就是消費電子產品的代名詞,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但後來,以韓國三星為代表的公司,因能提供價格更為低廉、創新因素更多的產品,而使新力黯然失色。 後來,新力又在超薄電視機、液晶和離子顯示器的市場上,被老牌對手松下及後起之秀夏普超越。其還緊抱著舊有的CD和MD模式,在蘋果公司風行全球、咄咄逼人的iPod面前,敗下陣來,這一切都使新力招來頗多非議。 《華爾街日報》也曾經說過,這些重整措施是新力首任外籍CEO領導的新管理團隊,所面臨的第一個重大挑戰,關鍵看其能否重振投資者信心。斯特林格經過了3個月的思索之後,推出的「日本計畫」並沒有讓市場給予掌聲,反而換來市場專業機構的失望眼神,新力的股價出現下挫,正是市場給他的回應,看來,這位新力第1任的外籍CEO,未來的日子恐怕還很漫長呢!挑戰的壓力將一點也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