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人民銀行(人行)日前宣布從五月十一日開始,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降至五.一%,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也降調一碼(○.二五%)至二.二五%,其他各檔利率,包括房貸利率在內同時調降一碼,此外,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從基準利率的一.三倍擴大到一.五倍。事實上,這已是人行從去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今,三度調降存款利息,與之前相較,一年期貸款利率已調降兩碼,達○.五%。在這兩次降息之間,人行還分別在今年的二月、四月,兩度調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合計降幅達一.五%。施羅德中國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李正和認為,這波意外的降準行動,顯示中國政府的確對轉趨疲弱的實體經濟相當憂慮,也希望藉由刺激政策推升經濟成長,但這並不意味是中國政府希望人民幣貶值的訊號。經濟數據衰退 人行大推寬鬆解藥市場推測,人行連續實施貨幣寬鬆政策,其動機來自於中國四月進出口數據與通膨率均雙雙衰退,其中進口衰退幅度高達一六.二%,而出口衰退則是從三月份的一四.六%縮小到四月的六.二%,顯示大陸內部市場需求疲弱。另外,匯豐最新公布的四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PMI)降到四八.九,不僅是一年來新低紀錄,也是中國連續二個月處在象徵衰退的五○榮枯線以下,這些數據意味著製造業對未來半年的經濟景氣並不看好。此外,占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四分之一的房地產市場仍持續下滑,加上今年中國銀行體系壞帳率升高,不良貸款大增一四○○億人民幣,累積到三月底為止已有九八二五億美元,是十年來最大幅的季增率。目前中國銀行體系呆帳占所有貸款比重達一.三九%,比去年底增加○.四一%,為五年來新高。中國五大國銀首季獲利成長不到二%,相較過去都以雙位數成長的成績來看,這些壞帳已經壓縮銀行的獲利空間,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大隱憂。《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市場對人行半年內三度降息的解讀是:中國目前的不景氣情形較預期來得嚴重,代表中國的貨幣政策路線已發生轉變,人行考慮藉由債務寬鬆工具,讓地方政府重整債務,政策由「穩健」轉為「實質寬鬆」。由於半年來實施降準與降息,始終無法改善下行的經濟狀況,突顯人行的寬鬆政策並無法刺激新的貸款需求。外資推論,未來應該還會持續看到中國為提升國內經濟,無預警宣布降準、降息動作。面對外界對中國降準降息的大動作推測,人行的理由是沉重的債務壓力,已經抑制中國經濟成長空間,且承認目前中國已面臨到「較大的下行壓力」,在物價平穩情形下,給予景氣「微刺激」,而非強刺激。從實質經濟角度分析,過去中國政府的刺激政策至今尚未反映在實體經濟數據上,中國第一季GDP年成長率僅七%即是一例。由於去年第二季GDP基期較高,預期今年第二季表現也難有顯著進步,因此,降準的效應可能在下半年才會看到明顯效果。李正和預期,中國政府在本季還會有進一步的降息措施,第三季也有降準的機會。整體而言,降息與降準不但有利於振興中國經濟,對中國債券市場也會有相當顯著助益。中國債市扮演中流砥柱角色中國連續降準降息、寬鬆貨幣的結果,倒是激勵了陸股指數屢創新高,雖然政策有助中國利用股市留住外資資金,卻同時也引發陸股投機性交易氾濫。日前大陸證監會限制投資人用借來的錢買股票,導致陸股一度重挫。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也公開表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國家經濟未來「新常態」的兩大特徵。專家對此解讀,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質量和效率提高,而今年大陸的經濟成長率很難保七,所以他們必須以更有效率的貨幣工具,來提升實質經濟成長。此外,市場也觀察到中國降息是為了要凍結外流的資金,主因是強勢美元回流美國,且投資人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失去信心。雖然帳面上已有資金開始流出中國市場,但實際上近半個月來,中國債市倒是在全球債市大跌、一片哀鴻遍野聲中,大演中流砥柱並支撐債市不墜的角色,十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維持在三.四%。相較歐、美、日等已開發市場,中國債券的高收益率,吸引了貨幣市場的注意,並競相入場收購。中國為了壓低融資成本與保持市場經濟通動性,所採取的降息政策也因此見到了成效,中國國內市場交易的國債價格上漲幅度,甚至超過了離岸市場的國債價格。《華爾街日報》指出,海外資金已連續三周持續流入中國債市,這是自去年十一月以來,持續流入中國債市時間最長的一次,流入資金總計超過四.九三億美元,抬升今年中國離岸債券價格上漲二.九%,相對同期十年期美國債券價格卻出現下跌,而德國國債收益率也從四月中旬的○.○五%,上升至○.七一%。 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等為「AA-」,通常在這樣的債券信用評等下,評等愈低表示收益率愈高。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亞洲信貸指數顯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發行的債券收益率平均達五.一%,而信用評等低於中國的印度和印尼公司,所發行的債券收益率為只有四.三%到四.九%,這種高出信用評等數級的收益率,就是中國債券的魅力。雖然中國有幾家公司未能償還債務,不過中國企業違約的總體風險仍很低,而且中國實際到期償還債務的高峰期,預估要等到二?一七年或二?一八年,才會達到峰值。全球債市震盪加劇 中國逆勢吸金相較於近期歐、美債市大跌,市值蒸發達四千五百億美元,讓中國債市利多更受到投資人注目。追究歐債大跌主要原因,是受到歐洲央行(ECB)收購公債政策與通縮威脅影響。歐洲公債殖利率今年跌到負值,以德國公債為例,其有效期公債的殖利率約在三周前全都跌破○%,意味著投資人購買公債,還需付錢給德國政府,才能享有借錢給政府的權利,而這也在全球債市引發連鎖效應─投資人得積極尋找更好的標的,導致其他債券殖利率被拉低。群益中國金采平衡基金經理人林宗慧表示,近期全球債市出現震盪加劇的現象,歐美及亞洲大部分債市甚至出現較大的下跌,不過中國債卻逆勢連續吸金三周,債券價格走勢堅挺。從過去股市各個時期來觀察中國債走勢,不論是下跌、盤整或上漲期間,中國債都不改上漲格局,成為全球市場震盪之際,投資布局不可少的一塊。林宗慧分析,過去一段時間全球公債殖利率受油價大漲引發通膨預期、歐洲經濟數據好轉,以及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和巴菲特(Warren Buffett)等知名人士發言影響而大漲;此外,債市流動性減少,導致一有風吹草動市場即大幅波動。而今年以來,中國離岸債上漲將近三%,較全球公債下跌近一%的水準明顯勝出。林宗慧認為,受到中國央行持續寬鬆,加上市場對中國經濟將回升的預期,投資人持續看好中國後市。而近期中國股市出現大起大落,對於想參與中國市場,卻又擔心震盪的的投資人,不妨採取中國股債平衡方式參與,同時以中國債鞏固中長期穩定配息。由於債券有定期債息作後盾,加上人民幣債券具有波動低、收益較佳(相對國際債市)的特性,若能適度搭配投資,應可有效幫投資人趨吉避凶。林宗慧進一步指出,由債券收益率來看,目前中國十年期綜合公債殖利率約在三.五%上下,中國十年期高評等公司債(AAA-)殖利率為五.一九%,匯豐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點心債)亦有四.五七%,都能提供相較美、德、日等成熟國家債市更豐厚的報酬。人民幣有望納入SDR再觀察中國債券總回報指數(中債總指數)、匯豐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與主要股票指數間的相關性,幾乎都是零相關與低度相關,因此投資人不用擔心股市的暴起暴跌會影響到債市的收益。過去半年來,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受到國際資金調整人民幣升值預期影響,未能有效反映中國內地降息與降準的利多,使得目前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不論在收益率或資本利得空間上,都相對中國境內債券有吸引力。李正和強調,中國企業在海外發行的美元債券,以及人民幣走勢日漸趨穩,整體中國相關債券市場的未來將不容小覷。宏利亞太入息債券基金海外顧問中國債券市場專家陳佩珊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於本月討論是否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的一籃子貨幣,並會在今年年底做出最後決定。雖然人民幣加入SDR不會導致人民幣兌主要貨幣匯價顯著升值,但這代表著人民幣有機會進一步邁向國際化。中、日將成亞洲最大的債券市場事實上,中國已與十二個國家達成協議,成立人民幣結算銀行,透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計畫,以及較近期啟動的滬港通機制,中國資本市場正以日益加快的步伐開放。中國債市目前規模超過五兆美元,是為亞洲除了日本之外最大的債券市場。陳佩珊指出,過去十年中國債市迅速增長,不會在短期內放緩。她相信人民幣納入SDR,以及當局加推貨幣自由化的措施,將繼續在可預見的將來推動債市擴張。特別提款權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又稱為「紙黃金」,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1969年進行第一次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修訂時創立,用於進行國際支付的特殊手段。特別提款權是依據各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進行分配,可以提供成員國平衡國際收支,屬於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當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貸款,並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作國際儲備。由於特別提款權只是一種記帳單位,不是真正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此外,特別提款權定值是和「一籃子」貨幣掛鉤,市值不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