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布局」與「錢前大中華」已成為台灣廠商擴展企業版圖必然之趨勢,然而,在兩岸特殊政治關係與相關租稅制度等因素考量下,廠商於海外布局皆須以業外轉投資型態予以呈現。縱使因為7號會計準則的實施,透過合併報表而使整個集團競爭力的解析度予以提升,但仍難窺探其全貌。因此,在審視企業整體獲利能力時,業外收益之地位就越來越重要。
#@1@#就以「電子五哥」老大鴻海(2317)來說,在中國大陸布局之深度與廣度,就台灣企業而言,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今年上半年稅前淨利為187.04億元,其中,母公司營業利益為90.18億元,但來自業外所認列淨收益則高達96.85億元,獲利貢獻度超過母公司,而其中還有67.91億元獲利來自認列大陸轉投資收益。除了鴻海之外,像建興電(8008)、可成(2474),其所認列業外收益也是遠遠超過母公司獲利貢獻,因此,評斷這類主要獲利來自業外的公司獲利能力,單看母公司的獲利能力或獲利貢獻,其實是會失之偏頗。雖然業外收益地位日趨重要,但問題在於評估公司整體獲利能力時,不去進一步解析業外收益品質及內容,就將該項會計科目數字一筆帶過的話,高估公司獲利能力的情況,發生機率就會明顯偏高,其中,明基(2352)就可說是近期所發生的最佳案例。受到手機部門銷售不順的拖累,今年第1季明基本業小幅虧損近1億元,不過在處分1萬餘張台灣大(3045)等股票所認列處分投資收益的挹注下,靠著4億餘元業外收益支撐,才讓明基單季獲利呈現盈餘,單季EPS也才得以維持0.13元水準。事實上,明基於第2季時又故技重施,處分2萬餘張台灣大等相關股票,才能使得單季獲利維持正值,但問題在於,明基獲利能力真的好嗎?
#@1@#無論是「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是華爾街飆股達人威廉.歐尼爾(William J. O'Neil),都曾明確告誡投資人,「面對非常態性獲利,在進行企業獲利評價時,都應當以予漠視。」在這裡我們所要表達的重點在於,同樣是業外收益,鴻海、可成等公司轉投資收益雖列在業外,但實際上與本業息息相關,而且其獲利是屬於常態性,甚至是持續性成長,因此,業外收益對於公司獲利能力評價,絕對是有加分的效果。但反觀今年來明基業外獲利多半是由處分投資收益而來,實際應當歸類於非常態收益,對於公司獲利能力評價則毫無加分效果可言。這也就是在看業外收益時,不能只看總合單一數字,其中構成的內容與品質,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況且,在今年年初時,明基大概有5~6萬餘張台灣大股票,如今卻只剩下2萬餘張,以目前明基手中持股狀況來看,要靠賣股票來美化帳面的財務操作手法,相信也玩不了太久。就「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的觀點來說,「資產可能會有虛浮不實的部分,但負債絕對是真實的。」如果以類似的觀點來看企業損益的話,我們也可以說,「獲利與收入可能有虛浮不實的部分,但虧損絕對是真實的。」評估業外收入也可以用相同的道理視之。一般來說,業外收入主要內容大致是由利息收入、權益法所認列之投資收入、處分投資收入、處分固定資產收入、兌換收入、存貨跌價回升,以及什項收入等會計科目所構成。其中,只有利息收入與權益法所認列之投資收入能夠以實項評價之,其餘收入雖對當期獲利數字有實質挹注,但對於公司獲利能力提升,則毫無加分效果,因此皆可以虛項視之。
#@1@#就以今年上半年幾家靠業外賺錢的上市櫃公司來看,DRAM三雄中的南科(2408)業外收益占稅前純益比重高達2,052%,也就是說公司獲利仰賴業外收入的依存度可說是最高。受到今年以來DRAM報價持續下滑,加上原有2座8吋廠產能不具備成本效益的情況下,南科母公司上半年營業利益虧損11.45億元,所幸在轉投資公司華亞科技12吋廠極具生產優勢情況下,為南科挹注近15億元的投資收益,這才能讓南科上半年獲利得以反敗為勝。雖然華亞科是南科轉投資公司,但也是南科DRAM產能布局中重要一環,說是南科本業的一部分也不為過,因此,南科本業雖然不賺錢,獲利全數靠業外,但這項業外收入卻能讓南科獲利能力加分。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二線主機板供應商的精英(2331)身上,今年上半年精英營業利益虧損2.13億元,但在如精英香港、精英美國、精英德國等轉投資公司的挹注下,認列2.73億元轉投資收益,加上又認列了0.46億元什項收入,使得精英稅後獲利得以維持正值。如果我們回頭來看精英合併報表,就可以更加一目了然,實際上,包括了精英香港、精英美國這些子公司,不僅是精英持股比重超過50%的子公司,同時也是精英重要的海外通路或生產據點,與精英本身榮枯息息相關。因此反應在合併報表上,營業淨利為1.5億元,精英本業其實是維持小賺,而非虧損,所以與南科相同,精英業外收益亦對母公司獲利能力具加分效果。但是如果我們來看建台(1107)、鈺創(5351)、偉聯(9912),或是遠百(2903)這幾家公司,母公司本業也並不賺錢,主要獲利也完全來自業外,但像建台與鈺創主要業外收益來自於存貨價格回升,這樣的業外與本業經營完全無涉,而且這樣獲利來源對投資人來說太沒有保障,因此在公司獲利評估上就應當完全以予漠視。另外,像遠百本業雖然賺錢,但主要獲利來源仍是仰仗業外,其中單是處分板橋一塊土地收益就高達4.29億元,較本業獲利3.4億元還多,不過,處分土地收益是屬於非常態性收益,因此在投資評價時,就應當以予割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