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八仙塵爆」,激發台灣民眾的愛心,大量捐贈的醫療物資從四面八方湧入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這時,正是國內談論已久的「藥品、醫材履歷」發揮其功能,減輕醫護人員身心負擔,共同達成臨床上『五對』以迅速搶救生命之時。誰知,食藥署在網站上提供了一「八仙樂園事燒燙藥物捐贈資料表」,並說明「有意捐贈相關物資者詳填表內相關資料後,寄送電子檔案至TFDA…」。實令人納悶:這種半手工的作業模式,推動許久的「醫療產品履歷」在哪裡?食藥署面對「醫療產品履歷」進度的詢問時,態度閃爍,署長姜郁美僅透過公關回覆:「於民國一百年起委託專家機構,持續辦理藥品GDP規範研擬及推動工作,…期健全我國與國際接軌之GMP/GDP管理制度。」GDP用以規範醫藥品運銷,GMP則是管理醫藥品製造,這些都無法確保醫療院所臨床人員在與生命賽跑、身心俱疲的狀態下造成醫療疏失,我們何忍苛責?誰應負責任?政府為何只做半套而缺乏從供應端到使用端一條龍的系統性管理?醫療產品履歷形同為產品建立身分證「醫療產品履歷」即是落實醫療產品的最小單位管理,形同為產品建立身分證;有了可以識別的身分證後,則從供應端到使用端都能使用這個身分證進行確認,並藉由資訊科技以提高效率及正確,讓黑心醫材與偽藥無所遁形。藉由產品身分證可以建立起資訊平台,讓使用者與政府透過此平台更快速且精準的查詢與管理。政府,你為什麼不做?許多食藥署專案都在談與國際接軌,甚至因此建置起資訊平台,試問,若只停留在研擬階段,沒有可落實的管理規範,何以接上國際的軌?而已經建置的資訊平台是不是只淪為消化預算的蚊子平台? 「藥品履歷」管理規範「藥品條碼化草案」原訂於民國九十四年公告;如今,該它上場時,卻不見蹤影,政府真只為規劃而規劃?為消化預算而消化預算?像八仙塵爆這樣的國難當頭時卻淪為半手工式的管理作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