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觀察大盤走勢一向都沒有所謂的預設立場,只有事先的規劃及應對策略。但筆者有主要的操作邏輯:一、不參與跌深反彈波;二、一旦趨勢形成,除非有明顯的訊號出現改變,否則不輕易修正趨勢方向。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到目前為止都持續提醒讀者要小心過度追高的風險,並且操作策略相對保守的主要原因。再者,雖然股價是領先反映企業未來的經營狀況,卻也不可能無止盡地反映下去,到了某個程度之後,一旦基本面跟不上,就要回頭把超漲的部分吐回去,而這段超漲回吐,通常又急又快,來不及反應!以至少二到三周前的紡織及製鞋業來看,不就是如此嗎?筆者曾不只一次在專欄中提到庫存與台灣紡織出口金額下滑,以及未來產業前景開始被看淡等問題,以不同的基本面角度切入,提醒讀者這些產業只剩下「籌碼戰」,股價已經不是在反映產業經營榮枯,而是看主力籌碼的押注情況而定。上周這些族群在市場上開始出現雜音,股價及籌碼開始鬆動,正好印證筆者所提醒的現象!當然這些個股絕不會一次性崩跌,只是當缺口站不上去,股價反彈角度又轉為平緩時,還沒跑的是不是要提高警覺呢?當然這些族群的轉弱,也代表台股的反彈行情即將進入尾聲,雖然反彈比筆者預期的強度來得大,也讓讀者可能看到月、季線再次黃金交叉翻揚向上,盤勢轉為多頭格局。然而最重要的是成交量,只要沒有維持在千億以上,就算技術指標出現多頭格局,也是假多頭,或甚至可以說是假突破,一旦沒帶量又出現假突破,則按照過去的技術分析定律:假突破是要真破底的。所以未來成交量就成為相當重要的關鍵,而成交量能否放大,就得看領漲的電子以及弱勢的金融能否同時持續向上領漲,大盤才真的有機會能夠克服八五○○點以上約十八個月的頭部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