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亞洲似乎瀰漫著一股潛在的不安:在南部有地震與禽流感的威脅,在北部則有因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所引發的新一波緊張。
也許是仍處於勝選之後的興奮,也許是高估了自己處理國際危機的能力,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10月17日執意要去參拜靖國神社。結果他忘了今年是二戰勝利60周年,在這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日子前往參拜,不管在服裝與規格上再怎麼低調,仍然引起亞洲國家強烈反彈。從中國大陸到南韓、台灣、菲律賓,抗議的聲浪出乎日本所預期。
外相町村信孝原定10月23日訪問北京,結果這個被認為對修補關係極為重要的行程被中國喊停。逼得町村不得不坦承,今年內要修補中日關係相當困難。
中日之間的交惡,引起其他亞洲國家的普遍關切。中國大陸正在崛起,和平崛起是北京所設的基調。但若中日衝突如螺旋般升高,北京還可能堅持和平嗎?即便沒有劍拔弩張,但在雙方關係跌落谷底的情況下,11月要舉行的第5輪朝核問題六邊會談,會可能有結果嗎?12月初在吉隆坡舉行的東亞峰會,還能期待會有具體成就嗎?
所以東南亞國家希望美國能出來斡旋中日兩強的衝突,不然他們作莊的盛會(東亞峰會),就可能白忙一場。美國的立場則很微妙。就私而言,美國未必希望中日兩國走得太近,而且東亞峰會是沒有美國參加的高峰會,美國也未必希望其有多豐碩的成果。但就公而言,美國也不希望中日之間的緊張真的升高,屆時可能誰都無法收拾。
美國最想要的,是保住和日本的同盟關係,但不必升高和中日之間的緊張。所以美國就像走鋼索一樣,謹慎拿捏分寸。官方態度保持中立,呼籲中日兩國以負責的態度,和平處理靖國神社的問題。
東亞各國其實有合作的基礎。朝鮮半島的核武問題,逼著大家非合作以共謀對策不可,就是最好的證明。但若小泉算準了大家彼此需要,所以在靖國神社問題上任意而行,則又錯估了情勢。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的秩序之所以得以長久維持,靠的就是一個自我克制。這點大家都有責任。各國若不能自我克制,包括小泉的參拜靖國神社,與中國的擴張軍備都在內,就算沒有戰爭,潛在的緊張仍可能無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