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蔡英文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與中國「十三五規劃之中國製造2025」的七大戰略產業,幾乎每個項目都與科技脫離不了關係,這些項目雖然各自獨立,實際上多半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而蔡英文「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中的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更是與「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機器人、新能源及生物醫藥相呼應,因此我們將針對這三個項目,分三期為讀者做簡要的介紹。蔡英文在競選期間的政策記者會中表示,打造中台灣為「智慧機械之都」為其「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其中一個項目,而要打造「智慧機械之都」,就要做到「機械產業智慧化」,按照記者會簡報資料所示,就是「在機械中加裝感測、通訊或運算單元,讓機械得以因應不同條件變化做出適當應變,同時讓所有機械連上網路。」也就是說要建立智慧工廠,進行智慧生產。發展智慧機械關鍵 機器人當紅蔡英文團隊規劃發展「智慧機械」的原因在於:「先進國家正在進行工業4.0革命,台灣也必須提升競爭力??,台灣同樣面臨勞動力短缺,以及節能環保的挑戰」,也就是說,台灣需要靠發展智慧機械來提升精密機械工業的產值與產能,同時透過智慧工廠來降低人力的使用,以及透過智慧生產來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工業4.0」這個名詞近來非常熱門,是德國政府在二○一三年提出的一項政策,目標是要提升製造業的電腦化、數位化和智慧化,也有人稱其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而要達到工業4.0,最重要的就是機器人與物聯網的結合。被外界喻為「中國版工業4.0」的「中國製造2025」更是直接將機器人列為七大戰略產業之一,以因應其人口紅利下降,及勞工工資上漲的壓力。既然機器人是發展智慧機械的關鍵,我們就以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為本期介紹的重點。機器人大致可以分為工業型及服務型兩種,再細分還可以分為農業型、救災型、探測型、醫療型等等,目前全球機器人的生產及使用是以工業型機器人為主,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統計,工業型機器人產值占整體六成,但預估到二○二○年,服務型機器人市場規模會大於工業型機器人。工業型機器人主要使用國家為日、美、韓、德、中五國。日本在一九八○年代成功發展工業型機器人後帶動其製造業發展,美國因而效法日本鼓勵工業界使用機器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韓國透過機器人的應用為3C及汽車產業開創新局,隨後是德國於二○一三年推出「工業4.0」以及二○一五年中國公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全都是以發展智慧生產為目標。照護型、醫療型機器人需求大以機器人的使用密度來看,二○一四年日、德製造業的機器人密度約在每萬人三百台,韓國更是接近每萬人五百台,反觀中國卻只有約每萬人三十六台,比全球平均每萬人六十六台還低。雖然數字明顯偏低,但也顯示其未來的成長性(中國計畫在二○二○年達到每萬人一一○台),以至於工業機器人四大巨頭,日本的FANUC、Yaskawa、瑞典的ABB以及德國的KUKA紛紛搶進中國市場。鑑於全球人口老化快速,預期未來對照護型及醫療型機器人會有龐大需求。像是軟體銀行、鴻海及阿里巴巴合作的照護型機器人「Pepper」,開放申購就創下一分鐘售完一千部的紀錄。而日本Cyberdyne開發「HAL」,看起來像是從腰部延伸到腳掌的白色大腿骨,是一款可以幫助殘疾人士、年邁老人或肌肉萎縮患者重新站起來的醫療型機器人,將會為人類帶來很大的幫助。台灣二○○六年才開始投入推動智慧型機器人產業,在產、官、學界合作下,台灣智慧型機器人的技術急起直追,目前有鴻海、上銀、台達電、亞德、研華、凌華、樺漢、艾訊等大廠投入機器人零組件生產及系統開發,且近年來已打進國際大廠供應鏈,預計在這一波機器人熱潮中,台灣廠商並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