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地區,與台灣貿易結構最相近,競爭最激烈的國家莫過於南韓。唯一不一樣的是台灣以中小企業為經濟發展主體,南韓卻以大財團為經濟發展主體,因此,南韓產業界一旦爆發意外事件,對於全世界而言,可說都是「代誌大條」。最近,對於全球產業衝擊較大的事件,南韓就佔了兩樁,一是全球第七大航運巨擘韓進海運(Hanjin Shipping)營運陷入困境、由法院接管,高達一四○億美元的貨物遭到擱置,韓進海運業務也面臨被跨國航運巨擘瓜分。由於零售商急著要運貨,貨櫃航運業者已悄悄決定十月份起航運費率將巨幅調漲五○%。原本智慧型手機市佔全球冠軍的三星,也因Note 7爆炸事件緊急回收問題手機,虧損金額初估高達十億美元,股票市值更平白蒸發了七千億台幣,還造成全世界航空公司緊張兮兮,加強管制機上Note 7的使用,防止釀致飛安事件。台灣在可贖回遠期契約(TRF)風暴之後,又面臨兆豐金疑似洗錢案,以及樂陞涉及的收購毀約案與炒股、內線交易疑雲,不亞於浩鼎案的市場衝擊,它們的危機和南韓比較起來,或許小巫見大巫,可是對於上市公司管理、治理、監理的挑戰,其實是等量齊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