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四日,樂陞科技董事長許金龍複審後遭聲押,之後,許金龍就在聲押和交保間,來回擺盪,二十八日以兩千萬元交保,限制出境。樂陞案起因於日商百尺竿頭收購失利,過程中,產生諸多疑點,令股東慘遭巨額虧損。樂陞案 壞了一鍋粥?樂陞案,讓台灣併購市場蒙上一層陰影,金融界甚至擔心將引發寒蟬效應,影響併購市場的活絡性。據元大證券投資銀行業務部資深副總經理曾馨慧表示,對於樂陞案,金管會採取從嚴處置,未來,恐將影響金融業投資部門承作併購業務。在樂陞案中,承作這起公開收購的金融機構是中信證券及中信銀行,對於百尺竿頭收購違約不履行情事,金管會對承作金融機構採取重罰,中信銀除被罰三百萬罰鍰外,並停止辦理公開收購相關信託業務三個月,而中信證則被罰停止財顧業務三個月。只是,金管會雖對中信銀、中信證下重手,真將影響併購市場活絡性?金融業者認為,嚴懲利用併購行不正當的財務槓桿操作,非但不會影響併購市場的活絡性,反倒因清除老鼠屎,可免它壞了一鍋粥。重整、殲滅 觀念改變 結果不同市場併購,有助於企業重整、產業轉型,抑或是被購方慘遭殲滅?差別在於:是積極的進場思維,還是消極的退場考量。值此市場悲觀者認為,國內歷經出口衰退、大陸紅潮來襲,產業哀聲連連之際,看在私募業者眼裡,並非全然是壞消息。曾經順利重整東隆五金、現任英屬維京群島商盛睿私募股權公司董事總經理陳伯昌卻認為,私募在台灣很有發展性,他進一步分析指出,台灣企業的負責人多半屬於戰後嬰兒潮,也就是約六十歲左右,年紀稍長者,甚至不乏有七十歲還在拚搏事業的企業主;眼前,最急迫也最困擾他們的就是交棒問題。而不論是私募也好、創投也罷,擁有的不只是資金,更帶著國際管理經驗,在世代交替、產業轉型時,適可扮演兩代之間的橋樑。其實,併購是一知易行難的道理。整理產業,一如個人整理人生和家務一般,日子久了,有時,原本的資產成了不事生產的拖累,?著這些包袱,如何還能保有輕盈的腳步?企業、產業正也是如此。最近幾年,在台灣大力推動併購、私募觀念的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認為,相較於歐美,乃至於大陸,對於併購,台灣仍顯保守,過去五年,體質相對強健的台灣,國際併購件數不到三十件,而陸企併購則約有六百件。黃日燦甚至大膽表示,台灣要再創一次經濟起飛的奇蹟,要靠併購。台灣生技以小搏大 有一門必修課相對於國際,台灣併購雖不算活絡,但仍具經典佳作;鴻海和大聯大,即被視為台灣企業以併購壯大的典範。鴻海的一部成長史,正可謂是一部併購史。鴻海副總裁呂芳銘指出,鴻海初上市時,全年營收只有二十三億元,目前,鴻海的全年營收已達四.四八兆元,這個巨額的差距代表什麼?它說明在這二十五年間,鴻海的營收成長一千九百倍,而快速成長的原因,正是併購,而且是策略精準的併購。呂芳銘表示,自己原本也是一名創業者,後來,基於雙方的策略考量,公司併入鴻海,成為鴻海大家族的一員。最近,鴻海加速以併購手法切入生技領域。呂芳銘強調,集團內已設置「H.Spectrum」事業單位,計畫以設立創投基金進行生醫投資策略佈局及人才培育等業務。全美領導級學名藥大廠 憑什麼拚出兆元市值?曾任高盛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陳林正,在生策會舉辦的「2016生醫論壇」中,帶來一個驚人的數據。陳林正表示,目前,歐美有五千多家生技業者,過去十年來,發生超過一千五百宗生技併購案;究其併購內涵,十分多元,部份發生於國際生技大廠的委外過程,包括將內部的研發交給小型的生技業者進行,或將風險評估分析委託創投業者,便於大廠快速找到合適的併購對象。陳林正所言,反映在生技市場,正是一場進行式。最近,外電不斷釋出國際生技併購訊息。雖然,眾所關注的輝瑞與愛力根合併受阻,但愛力根(Allergan)的購併火力依舊未減,最近,以十七億美元收購生物製藥公司Tobira。這對規模不大的台灣生技業者有什麼啟示?在國際大廠主導的生技價值鏈中,台灣可藉由承製(併購)大廠的研發項目,取得入場資格。而智擎、順藥等,正朝此方向前進。曾經成功打造華生製藥成為全球前三大學名藥廠的創辦人趙宇天,分享華生製藥的策略。趙宇天表示,華生發展過程,是先從品牌經營開始,接著不斷透過併購充實經營內涵、擴大規模,至二○○八年,華生已是一家市值達三十億美元的公司。數位金融(Fintech)如排山倒海衝向金融業,讓不少傳統業者措手不及;正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表示,Fintech已改變金融業的DNA。只是,更多金融業者還來不及換血。數位金融不按牌理 傳統銀行坐立難安數位金融的市場結構快速成型,並不斷大力撞擊傳統金融市場,也激化了併購活動。國際間,除大型數位金融業者彼此併購,壯大結構,建立獨角獸(Unicorn)的實力外,更常見傳統金融業者直接買下數位金融公司,成為虛實並進的金融事業體。根據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單單二○一五年上半年,已公開的金融科技併購案有一九二件,而併購金額最高的十個案件中,有六件與支付有關。據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表示,有百分之九十的受訪企業,正面臨數位科技企業的競爭壓力,而二○一六年的上半年,有超過一千億美元的併購金額,是來自企業為強化本身數位能力而採取的併購動作,其中,主要收購的公司以機器人及軟體公司為主。另據安永實地進行的「數位交易經濟」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受訪企業很清楚地表示,在未來的兩至三年內,打算以併購提升數位能力,以協助企業轉型升級。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以併購轉型切入數位金融的作法,政府也進行法規鬆綁,具體表態支持。今年,金管會即允許銀行及金控百分之百持有資訊及金融科技業的持股比率。金融業走出去,也不可忽略併購。勤業眾信總裁郭政弘指出,這幾年,政府鼓勵金融業走向國際,之前,談的是打「亞洲盃」,現在,新政府大力推「新南向」政策,都必須靠併購或設立海外子公司的方式進行。新南向 也得靠併購併購,也是銀行轉型重要的手段。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胡勝正表示,過去十年間,台灣的銀行家數由五十三家整併至三十八家,透過整併,讓金融市場更健康。另具有參與國家金融改革實戰經驗的財政部次長蘇建榮則分享指出,經過國家兩次金融改革,有效緩和過去金融業逾放比過高的情況,也逐步提高了資本適足率。近來,公股金融機構的內部整併,也頗受市場關注。包括彰化銀行合併彰銀保經及彰銀保代,合作金庫合併合庫保代;至於外部合併,則是華南永昌證券整併區域性的證券公司。郭政弘回應,台灣開放銀行經營時,數量過多,金融銀行的整併,是在市場供需下的必然手段。另銀行國際化的發展態勢已定,金融業與海外金融機構合作將愈來愈普遍,這時,併購也是強化整合的有效方法。大中華地區 買賣企業活動頻繁事實上,國際市場瘋併購,買賣公司如同家常便飯。而台灣的併購市場呢?近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委託完成一份「亞洲投資併購趨勢報告」,據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公司總經理何淑芬在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舉辦的「2016年國際投資論壇」中說明,二○一五年亞太地區的併購十分活絡,併購總金額也達一兆美元,成長率達百分之五十七,更是首度媲美於歐洲、中東及非洲等地區的一年。更不可忽視的是大中華地區,何淑芬指出,大中華地區在二○一五年的併購總金額約為八千億美元,年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六,佔亞太地區的總併購額,由二○一四年的百分之四十九,成長至百分之六十三。眾所周知,大中華的併購動能的重要來源是中國,主要是因中國進入新常態後,產能過剩,中國政府要求企業走出去,這使得中國的對外(outbound)併購金額達一千一百億美元,較二○一四年成長一倍。台灣呢,二○一五年發生在台灣的併購案也不少。何淑芬說明,相較於二○一四年,二○一五年台灣的併購案,金額和數量均呈現大幅成長,而併購交易案件類型則以對內(Inbound)及內部(Domestic)為主,這兩類型的案件佔併購總金額的百分之八十。據了解,如美光併購華亞科、中國紫光集團來台併購半導體封測廠力成等,都屬於對內併購案;而國內的併購案則多發生於金融業及科技業的業內整併,相關的案件包括元大金併購大眾銀、國泰金接手國寶及幸福人壽,以及日月光和矽品合意共同籌設控股公司等。至於引起全球矚目的鴻夏戀、聯發科收購立錡、荷商ASML併購台灣漢微科等,則發生在二○一六年的上半年。在台灣,對外併購的案例,則分別為:中鋼以超過百億增加東南亞最大一貫作業煉鋼廠台塑越鋼的持股至百分之二十五、東元併購義大利動力傳動系統廠商Motovario正式跨足動力傳動產業,以及金融業者前進東南亞佈局等。只是,投資界擔心二○一六年因政黨輪替及兩岸關係依舊僵持不下的情況,外資對投資台灣產業,似乎多了一份保留。蠶食還是鯨吞 銀彈都不可少在併購的過程中,銀彈更是不可或缺的籌碼,在此,創投、私募都各自找到立足點。據統計,二○一四年,全球金融科技創投規模成長百分之二○一,其中,美國仍是創投最活躍的地區,佔百分之八十。在併購的資金方,私募(Private Equality)是另一股勢力。遺憾的是,台灣在二○○七年國外私募股權基金在台投資創下三十三億美元的高峰後,一路往下墜;二○一二年,甚至來到歷史新低點,達九百萬美元。最近三年,不論是國際型、區域型及在地型的私募基金,在台灣,仍有投資佳作。當新政府上任,面對錯綜複雜的產業問題,如何從千絲萬縷中理出頭緒,相信是全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