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炭科技(6555)在今(民國一○五)年八月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蒙山鎮簽下五十畝地,建置子公司上高縣榮炭科技江西廠。後續建構完畢且機器落定位,更有望申請三年達千萬人民幣之無息貸款,目前正積極爭取中。榮炭科技規劃總投資兩千萬美元,投入自有資本八百萬美元於江西廠,目前到位五百萬美元,設置江西廠場地為五十畝,換算台灣坪數約為萬坪,總共分一、二期建置,目前動工的第一期最快在明年八月完工,共建置六條產線。當地之工業區總面積為三百畝,榮炭科技取得的地為三百畝中的狹長型地形,地處面向國道,而後方土地因為沒面向國道所以被其他廠商簽下的意願不高,如榮炭有意願再行擴展,另有五十畝地可以擴充。另外,當地法令規定:如果向當地銀行借款可以政府作為保證人,向銀行申請一千萬人民幣貸款,並且享有當地政府補助,如果以公告價一畝八萬人民幣去換算,透過縣政府補助可使成本降至一畝四萬人民幣,透過鎮政府再補助一畝一萬人民幣,最終可獲得一畝三萬人民幣的優惠價格。榮炭獨擁鋰電池負極製造技術榮炭科技董事長周憲聰表示,整體來看,負極材料占全球鋰電池材料比重約一四%至一七%,因應電子產品與電動車需求成長,民國一○四年產量達至七.四萬噸。根據工研院預估,負極材料每年可維持二○%至三○%成長力道,榮炭科技主要從事製造鋰電池負極材料之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微球(MCMB)等,除了可以廣泛應用在各種電子產品上,也可應用於電動車與相關儲能系統上。在國內除了中鋼碳素化學(1723)有生產碳微球外,榮炭科技是國內唯一能生產三種負極材料的廠商。另外,榮炭科技也生產人造石墨散熱片,能有效助於電子產品散熱,並具有可撓性、可壓縮性等特點,是目前輕薄型電子產品熱門應用。因為國內在鋰電池負極材料相關上游廠商無直接生產材料,僅有在瀝青、鐵金屬、電解再生銅等原料才有所供應,其他則必須向大陸、美國進口原料後再進行加工,故多數業者將生產線置於大陸。周憲聰表示,做生意最怕的就是有貨量卻吞不下訂單,於是才會趕快進去增加投資建廠,以利吃下明年貨量。榮炭科技會往江西發展,主要是因為供應商推薦,加上當地政府招商力道、稅收回饋、財政支持等都很強勁,甚至在牌照與環評等上面都可由當地政府協助處理,此外,附近有寶成、旺旺食品等大型廠商作群聚效益,萬一要被迫撤離,附近也有大廠站在最前線。過去周憲聰也勘查過很多地方,例如九江給予豐富的條件,不僅土地優渥且風景美不勝收,環境更是熱鬧非凡。但是,榮炭科技卻認為當地政策不利長期發展,如果被迫撤退就無法順利供應產品而流失訂單,因此,條件再好也讓榮炭科技打退堂鼓。榮炭如中醫師調製配方榮炭科技位於廣東的榮炭電子江門廠在今年累積天然石墨產量為兩千噸,過去平均一年可產上限至三千噸,未來如果加上榮炭科技江西廠一年八千噸的產量,一共可獲得一萬一千噸產量。現在碳微球與人造石墨產能比例為一比一,之後則會調整至三比七。雖然碳微球效能好且又環保,但是本身太貴導致不易出貨給廠商,榮炭科技本身利潤來自於人造石墨,故將人造石墨大幅調高比例,產能平均毛利為一八%至二三%,未來則可以藉由販售碳微球再行打入石墨市場。榮炭科技現在購買焦炭後,多數再委外做石墨化熱處理,產出石墨後再行加工製造。周憲聰說,由於每一家電芯廠都需要不同的成分調配,假設電芯廠是患者、負極材料是中藥。而榮炭就像中醫師一樣對症下藥,對每家電芯廠進行藥材的調配。周憲聰研究石墨有成榮炭科技去年總共購置一○四七噸原料,今年累積至十月底共一千六百噸。過去,榮炭科技平均向中鋼碳素化學購買一個月約一百二十噸的原料,成本以美金計算,每公斤約三.三美元,近來因為匯差致使損益不佳,近期榮炭科技已停止向中鋼碳素化學進貨,準備轉往大陸河南廠商購買,有望大幅降低成本,提升營運效益。周憲聰進一步表示,自己與榮炭科技首席顧問吳玉祥是大學同學,兩人都是材料研究所出身,在當時,想摸索石墨的人少之又少。本身在研究所對石墨進行兩年的研究外,也在民國七十五年進入中科院摸索了六年,累計至今已經研究逾三十餘年,以國內來看摸索石墨這麼久的不多了。在中科院時,因為看見一本雜誌提到碳微球能力可以適用於手機,加上手機必然在未來成為趨勢,便提出計畫書到中科院進行研究,之後更是技轉至中鋼碳素化學,而國內負電池材料相關廠商只有兩家也是這個原因。宜蘭廠拚轉型達三足鼎立除了在大陸布局外,位於國內的占地約四百二十坪的宜蘭廠即將進行轉型,因為負極材料市場主要位於韓國跟大陸,而韓國與中國之間有中韓自由貿易協議(FTA),導致國內競爭力下降,加上手機元件材料價錢不斷往下壓縮,所以宜蘭廠將會轉型做硬碳,目前已向經濟部申請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硬碳進入大陸不用關稅,一噸利潤可達二十萬至四十萬人民幣,雖然昂貴但是用量不大,榮炭期望產能達至兩百噸,如果以一噸十五萬人民幣出口,就有三千萬人民幣進帳。目前希望毛利能達三五%,現在接單散熱片外,也持續轉型做硬碳,目前產能達一百噸,待硬碳成熟就會停止接散熱片訂單,可望硬碳在年後就能進入生產軌道。(硬碳詳見小百科)周憲聰補充,宜蘭廠轉型就能在國內自給自足,未來,則會以江門廠負責主要代工,江西廠負責內地市場,這三者可謂三足鼎立,有望在明年將整體營收再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