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自12月起每周日晚間8點,將播出由《理財周刊》社長梁碧霞主持的財經談話性節目「全民拼理財」。第一集邀請到經建會主委胡勝正、東吳大學教授戴立寧及輔仁大學教授葉銀華,針對〈如何以公司治理杜絕金融弊端?〉提出深刻的觀察與意見。1997年至1999年之亞洲金融風暴,暴露了亞洲國家公司治理的嚴重缺失,例如家族企業、政商掛鉤、財務不透明、公司缺乏監督機制等;2000年,美國安隆公司破產、全錄、世界通訊等財務醜聞,在在顯示先進國家也存在公司治理問題。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台灣也爆發本土型金融風暴,部分企業相繼陷入經營危機,暴露台灣公司治理的問題弊病叢生。例如,決策機制閉鎖、財務不透明、財物槓桿過高、公司缺乏監督機制、內部控制不健全等問題。從1997年以來,多家爆發財務危機之企業,便是因為轉投資過快、過度多角化,導致拖垮整個企業集團,以致陷入經營危機,例如東隆、太電、博達......等讓台灣的公司治理問題浮上檯面。
#@1@#以太電為例,前財務長胡洪九主導整個太電的掏空弊案;他利用資金在海外設一百多家紙上公司,並以紙上銀行製作假美金定存單沖帳,同時安排妻子胡孫瑪琍取代孫道存、仝玉潔的董事職務。太電在美國投資多達80餘家子公司,總資產達美金6億餘元,不過,直至2002年,太電竟嚴重損失,經清算後反而虧損高達美金5億餘元,美國子公司並自80餘家縮減至7家,總計虧損美金11億餘元(約合新台幣369.6億)。
#@1@#同樣甚囂塵上的博達案,其董事長葉素菲等人則為使博達股票能在證券市場掛牌上市,且為了促使股價能夠持續上揚,因而指示公司相關人員在美國、香港、英屬開曼群島等地虛設公司,再由博達與這些虛設公司往來製造假交易,前後時間長達6年。博達在以假交易創造業績、虛增應收帳款、美化公司財務報表後,又再以假交易虛增應付帳款的方式掏空博達資產,而遭掏空的相關資金款項自葉素菲安排的帳戶中流出後,隨即不知去向。博達透過購買信用連結債券,及陸續發行海外可轉債的方式進行掏空,加上先前需增公司營收高達141億元,合計博達因此受損遭掏空的金額高達70億元以上。
#@1@#經建會主委胡勝正直指,諸多財經弊案的發生,更彰顯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而公司治理到底是什麼呢? 公司治理是指一種指導及管理企業的機制,以落實企業經理人的責任,並保障股東的合法權益及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東吳大學教授戴立寧則認為,公司治理沒有特效藥,必須從公司法的根本來看待企業的經營,才能有效防治金融弊端。就公司治理的角度,不少企業開始推動獨立董監事機制,相繼引進外部董監事,期望外部董監事發揮監督的能力,確保社會大眾權益。企業大型化之後,股權分散的結果讓公司經營及財務風險的影響從股東擴及投資大眾;而國際評比更是愈來愈強調公司透明化程度的重要性。然而,獨立董監事制度也非防制企業掏空的萬靈丹。以安隆案為例,即使聘任外部董事,仍然無法避免弊案的發生。
#@1@#根據證期會的統計,到目前為止上市上櫃公司有僅有300多家達到財務透明化的標準(2005上半年度為止,上市208家、上櫃109家);而財務透明又是一般投資大眾最重視的議題之一,但是很明顯地只有約1/4的上市櫃公司達到財務透明化的標準。不過,大型家族集團如台塑、國泰、新光等卻是堅持自己人管理公司、控制股東主導權,並且能以良好的經營績效來證明不需要公司治理。
#@1@#輔仁大學教授葉銀華則指出,經理人的誠信更是落實公司治理的根基,而內部稽核更需由內發揮其功效。他更建議投資人,在無法完整解讀企業的財務報表時,了解該企業財務與稽核相關主管的動向,往往可以透露出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 總括來說,公司治理的精神不外乎追求股東的最大利益及企業永續發展,保障股東的權益。而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員工、客戶、上下游廠商、銀行、債權人等彼此間權利及義務關係的平衡,也必須受到重視。加上誠信管理及有效的監督,同時強化市場機制,加強資訊透明度,都是落實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向。(本文與超視「全民拼理財」合作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