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間,太空計畫向來是較量國力的指標。台灣在建構中的「福衛三號」於2006年升空後,將堂堂跨入第2階段。從1991年開始,台灣展開太空發展計畫,到2006將告一段落,在這個時期,太空計畫的重點主要是以科學研究為主。至於2004年展開的太空計畫第2階段,開始與國內產官學研發生密切關係,主要計畫是以發展、發射和運作台灣自主衛星兩枚,自製衛星兩枚以及其他研發計畫、探空火箭計畫、國際合作等等。
#@1@#所謂「自主」,是衛星操控和運用,完全掌握在我們手裡,不假外人。自主衛星應該有兩枚,這兩枚衛星的功能突出,是在滿足台灣本身的需求外,還有很大餘力可以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商業銷售。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本身,是十分敏感的高科技產品;加上它的主導單位其實不是名義上的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前身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太空計畫室),而是國家安全會議與國家安全局、國防部等國安、國防機關,可稱作「民皮軍骨」,為高解析光學遙控增添神秘色彩。外界獲知資料相當不易,能夠參與的機會,被少數核心人物和廠商所把持壟斷。根據產學界消息顯示,這枚衛星目前的代號是 Follow-OnRSS 「後繼型遙測衛星」,還不賦予福衛的編號,對外都由國家太空中心出面,以掩人耳目,降低敏感度。太空計畫人士說,由於目前福衛二號運轉情況良好,穩定度超出預期,不需要常常發動衛星上的小火箭來修正軌道和高度,所以星載燃料相當節省,原定5年壽限可能可以再延個1~2年。就時程而言,如此提供更充裕的規畫時間於後繼間諜衛星,一方面國內產官學界參與的機會更多,一方面我們更能爭取到性能更精進的照相設備。未來,很清楚的是:國家實驗研究院所屬的國家奈米實驗室、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還有其他機構如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院等,都將更緊密結合在這個太空計畫之下。
#@1@#以「後繼型遙測衛星」為例,也就是下一代間諜衛星,最關鍵的組件在於高解析度的數位攝影成像系統,其中有光學鏡片系統,有數位取像晶片,最可能的獲得來源,還只有美國一途。在自主研發此一高解析度取像晶片的同時,下一代自主間諜衛星「後繼型遙測衛星」的動向,仍以外購為主。產學界人士透露,本案在政府高層說設有「政策指導小組」作為決策機制,成員包括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副秘書長柯承亨、國安局長薛石民、國防部長李傑、國科會主委吳茂昆、國安會諮詢委員陳忠信等,其中主導角色,仍以國安會較為關鍵。至於,不利外購的因素,則是國家財政困窘和獲得時程相對寬鬆。以一枚新型間諜衛星要價1~3億美元,後續型間諜衛星全計畫至少要新台幣70億元,而反觀國安局一年經費才40億多;就算能夠由國家太空中心出面分年編列預算,但數額仍不小。只是,美國人造衛星大廠洛克希德馬丁、播爾航太等公司,早已聞風而來,對台灣計畫發射下一代高解析度影像遙測衛星和寬頻通訊同步衛星,已經展露濃厚興趣;頻頻透過外交管道,向我有關單位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