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場因為電商的崛起與虛擬通訊軟體的盛行,越來越方便業者利用虛擬平台做起代購、批貨生意,但多為個體戶自然人的經營模式,非正規法令設置公司行號,對於商品也大多以跑單幫或平行輸入沒有合報關稅輸入市場,經營成本相對低廉,進而降低售價只求薄利多銷,使得市場價格嚴重崩壞,正當合法營業審核檢驗進口的商家無法與之競爭,紛紛倒閉退出市場,價格持續惡化,部分業者鋌而走險演變成詐欺假貨橫行狀態。最主要原因就是商家不懂得成本及定價的銷售市場策略及平衡點,讓市場被價格綁架,造成業者與消費者雙輸的局面。成本及定價的銷售策略及平衡點 在制定符合市場的價格前,須瞭解及審視自身內部的損益狀態(損益評估表),項目包含營業額、直接成本、毛利、費用、稅前淨利、稅後淨利等百分比數值,評估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再依市場接受度訂定出適當的價格並搭配經營數據的評估,此事業體才能在市場健康的經營與生存。在定價思維中,成本為其重要考量,目標市場/客群的消費力、消費習慣、品牌/商品形象皆是考量因素。另需觀察其競品的定價、產量、交期等狀況進行評估及預測分析,同時雙方的行銷組合及占有率預估也是影響因素。常見的定價方法:成本定價法、高低定價法、期望定價法、區域定價法、持平定價法、競品定價法等,市場環境的現況、商品的屬性、銷售的區域、公司的政策等因素皆會影響其方法選擇。然則成本定價法仍是所有考量的基礎因素,不論如何降價折扣都還是會維持最基本的獲利,在定價時會提前將折扣成本也列入計算。當然不同屬性的商品在定價思維上也需評估不同的方法,如:價格敏感度高的基本款常用滲透定價法,流行限量款敏感度則相對適用吸脂定價法。定價的倍率會依據商品品項、公司品牌有所差異,通常A級商品的倍率較低,若A級商品的倍率為二倍,則B、C級商品就可抓三至四倍。區域定價法是以銷售國家的GDP,人民所得、需求與消費習慣為考量。持平定價法常使用於跨國公司的產品,無論何地皆採用相等的價格定價。經營數據的評估通常以商品面來說明,進出貨、銷售狀況、庫存狀況、迴轉狀況都應在考慮範圍內,經常使用的數據為進貨率、銷入比、庫存率、迴轉率、平均庫存金額、週轉率、平均客單價、平均折數、庫存金額等。進貨率常以季為單位;銷入比則為進量與銷量之間的差異比;另外庫存率算是銷入比的一個相反面向;迴轉率為商品轉調次數,迴轉率越高其銷售狀況越好;平均庫存為許多業者判斷品牌力的首要條件因素,數值越小情況越好,代表A級商品剩餘數量越少;平均客單價越高當然越好,平均折數當然數字越大表示折扣越低,獲利越高。店鋪面的營業效益則以坪效、道具陳列量、租金占比、人流量、提袋率等數據為評估。坪效為每坪可以創造出多少業績,房租與坪效緊密相關,租金的支出列在費用的部分,營業額占比維持在一○%以內,若超出一○%代表該品牌的主要價值並非單是營業銷售,可能有展示及廣告等附加價值。道具陳列量為道具上陳列有多少金額之商品,檯面上的貨量之外會再外加一至二倍的庫存量。人流量為一小時內來客人潮。不尊重創意研發 容易短視近利人員方面會以薪資占比、工時效益、時段效益來考量,薪資也是費用的項目之一,占比以一○%總營業額為基準,台灣業者常在此部分追求更低的占比可能。工時效益常為實體通路的人員安排要點,百貨常採用五休五全的二至三人配班制度,門市店面則多採站二休一的二至五人配班制度,時段上則常分為:早/晚班、平日/假日班,以晚班及假日班的營業效益較好。實體通路及虛擬通路皆為目前常見的通路型態,現在業者多採用多元經營的模式,以增加獲利空間,實體的部分有經銷、直營、加盟、百貨通路等,虛擬通路則如:網路平台、官網、Facebook、痞客邦、Instagram等等。無論業者還是消費者,「健康的消費市場環境」是無可推諉的共業,都必須瞭解市場經濟的價值核心,只是一味降價競爭搶奪市場,消費者也不尊重創意研發只在乎價格,許多業者就會開始灰心轉化為短視近利,降低原物料成本、壓縮勞工薪資。惡性循環下,就是勞工領不到合理薪水,無法消費,業者賺不到錢,接著就以劣質產品低價售出,假貨、仿冒、詐欺、勞資爭議、無預警倒閉等經濟社會問題就會一一呈現,如此下來的狀態是大家必須共同承受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