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一步步卸下層層枷鎖,陸續開放外資進入各個產業,也令人逐漸對這個神秘的市場有所期待。入世的短短4年內,中國與外界的貿易額增加了一倍之多,從2001年的5,098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1萬2千億美元。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的出口和進口都排名世界第3,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1@#而對於2006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各投資機構也持續看好。富邦金控總經研究處資深協理羅瑋博士就預測,2006年中國將有7.5%~8.5%的經濟成長率;而匯豐中華投信投資管理部協理蔡寶美,更大膽預測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2大消費國。她指出:從國外直接投資金額來看,中國在2003年首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吸金國家,2004年更吸收了606億美元的國外直接投資金額。不同的統計數據卻顯示了同一個結果:中國市場,正是下一波大商機所在。尤其是對於同文同種的台灣人來說,更是享盡先天優勢,若是不能掌握到這波商機,真的是只有「遺憾」2字可形容。問題是,大家都知道市場很大,但一般人沒有龐大資金、沒有人脈關係、沒有太大承擔風險的能力,去中國若只當員工不甘心,當台商又拿不出太多資金,難道只能藉著投資股票、基金才能參與中國市場的上升趨勢嗎?難道平凡人就只能在台灣眼巴巴地坐失商機嗎?其實不然,有2個產業,不僅在2006年是個起跑年,且一般平凡人可憑自身努力就占有一席之地的,那就是:直銷業與保險業。
#@1@#隨著05年中國直銷管理條例的通過,中山大學直銷學術研發中心主任、中華民國直銷協會商德約法督導人陳得發認為:「大陸直銷市場確實值得期待。」他指出,2004年安麗在大陸的營業額高達680億台幣,等於全台灣直銷公司的營業總額。目前各直銷公司皆在申請執照當中,大家都想搶在第一波拿到營業執照,陳得發認為,外商如安麗、雅芳、如新等公司雖具有優勢,但最後結果還是得看2006年2、3月的核發狀況而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直銷課題研究組組長秦永楠則認為,「直銷」這個在中國市場還處於「幼稚」狀態的營銷市場,經過近7年的壓力積累,一旦得以釋放將產生「井噴」現象,他預言,直銷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又一新的亮點。
#@1@#已在北京耕耘保險2年、目前已發展到200人組織規模的首創安泰人壽業務總監沈國良則認為,目前大陸的保險市場:還在初始化的階段。什麼叫初始化的市場?「就是還處於商品導向,尚未進入到理財規畫階段。」沈國良說。13億的人口卻只有10%的投保率,成長空間之大真是無法想像,「光是12月份我們單位的標準保費收入就達100萬人民幣,若用同等的物均水平來換算,大概有1600萬台幣。」沈國良道,而這只是在只有分紅壽險、年金保險、大病保險(重大疾病險)三種保單可賣的情況下創造出的驚人業績。也因此沈國良預計將2006年組織發展目標訂在1,000人,他表示,目前大陸人對保險的概念就像台灣早期一樣,還處於「有期待但又怕受傷害」的態度,喜歡保障但對於保單上密密麻麻的條款又感到害怕。但沈國良強調,這塊保險處女地絕對值得「有勇氣」的人來發展!新市場的開拓總是有人看好、有人看壞,但,商機總是與危機並存。就像去非洲賣鞋,悲觀的人只看得到:非洲人都沒穿鞋、樂觀的人卻會慶幸:非洲人都不穿鞋。不過,不管是看好還是看壞,「機會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本刊特別在直銷業、保險業,各專訪到在台灣發展都有一定基礎的成功人士:如新寰宇領袖張淑芳、楊煥文以及中國中宏保險營銷總監林慧芝。透過這些勇敢拓荒者的實戰經驗,帶領讀者感受一下中國市場的威力,並體會中國市場的經營法則。但不管是直銷業還是保險業,從他們故事當中可以發現一個通則:成功永遠是給有長期作戰準備、堅持到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