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消費時都希望有殺價的空間,對於賣方開立的價格往往採取不信任原則,非要砍一下價才能感覺到有保障自身的權益,這在市場價格機制中經常出現,也就是所謂的資訊不對稱,買賣雙方在議價時對於對方的資訊的了解有失衡的狀態,例如買賣房地產時賣方會先開出比市場行情高許多的價格,並僅強調自身商品的優勢、隱匿部分缺失,讓買方產生錯誤判斷,認為賣方的價格是所謂的行情合理價。雖然政府希望買賣雙方資訊盡量公開透明施行實價登錄,讓購屋者對當地行情能有所參考並提出合理的價格帶,這樣的美意的確有助部分買賣交易透明化,但制度是人制定的無法完美,必定有投機的空間,慣用的操作手法就是假交易,連結當地賣方請親友高價購入房產,是故實價登錄的價格就會被拉升,買方若只相信實價登錄的資訊,就會誤以為這就是當地區域的行情,進而確認交易,這就是典型的不對稱定價策略的交易結果。業者在制定價格時會考量的因素非常多元及複雜,對內須先檢視財務損益表,了解購買製造商品勞務的直接成本及費用,並估算營業額、直接成本、費用(人事及租金等)、稅前淨利、稅後淨利等因素,調控適當的比例。對於商品勞務的受眾,通常採取人口分析法,將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收入、家庭狀況、宗教、居住區域、購買習慣等等加以交叉分析,找出最適合品牌的消費族群。供給vs.需求 價格制定參考之一對外須評估整體產業及國內外市場經濟狀態政經關係影響等等,如:GDP國民生產毛額、CPI物價指數、央行利息I的變動率、匯率政策、貨幣供給率等等,其中最常判別的就是匯率及央行利息指標。若一個國家採取貨幣寬鬆策略,讓自身匯率下降,就是希望藉由海外投資及觀光客來帶動內需不振的經濟,國內央行I指數一直維持低利狀態就是鼓勵銀行增加借貸融資,鼓勵民眾借錢消費投資並且不要儲蓄,多多購物刺激消費帶動市場循環。貨幣供給策略信號也是重要的價格制定參考,分別為M1、M1A、M2三項,代表不同的市場面向,以M1來說就是市場熱錢充斥,通常需求大於供給所以業者可以高價賣出,當這狀況一直持續下去不加以管制,就會發生通膨。M1A的含意為市場雖有熱錢但銀行也擁有許多金流存款,市場相對是穩定持平的狀態,供給等同於需求所以價格以穩定為主。近來政府機關及媒體都指出台灣已經連續出現M2的市場狀態,意味著民眾多把錢存進銀行,對未來經濟及市場採取悲觀態度,衍生出內需不振短期間供給大於需求,會產生激烈的價格戰,若無適度控制長久下去就會發生企業因為營收不足陸續倒閉外移,進而大量裁員,就更無法消費,價格也就無法拉升陷於低價的惡性逆流經濟。這時大概就只能採取貨幣寬鬆策略降低匯率,以吸引大量觀光客來帶動疲乏的內需市場,雖然短期間產業看似有了生機,但長久下來民生物資大多被觀光客掠奪殆盡,本國人民的資產及物資相對縮水,進而發生恐怖的通縮狀態,沒錢購物也沒有充足的物質資源,導致國家動盪及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掌握自身優勢 增加談判籌碼許多業者在海外購物議價時,經常遇到不對稱資訊策略的影響,以亞洲市場為例,日本的價格策略是屬於公開透明的,原因是日本大盤中盤批發業者只願意將商品賣給公司法人單位,並且要求須有實體店面,這樣一來經營成本相當龐大,所以沒有業者敢任意降價來擾亂市場,日本市場對虛擬電商相當排斥,認其是穩定價格的最大殺手。相反的,泰國及大陸市場就非常善用資訊不對稱定價,主要是因為沒有確認販售的主核心目標受眾,所以交易時會發生資格身分的錯亂,有時是個人來買,有時是廠商來批發看樣,所以常有零售價及批發價相互應用,有時就會從購買數量或能否提供公司名片,當地是否有合作的貨運夥伴,對於商品的了解程度等等多元考量,來判別採買者是批發商或一般消費者,給予合適的價格。很多業者冀望有統一的標準售價與參考,但在現實市場的運作下是無法有標準答案的,因為資訊的不對稱就是知己不知彼,就像一場競合及賭博的遊戲,端看如何掌握自身最佳機會點及對方的弱勢進攻,找出對方想要合作的契機點,比如讓對方認為是龐大利基的潛力股或掌握對方有資金及庫存等壓力,都是談判的籌碼與契機,也是不對稱定價市場有趣及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