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地震災後,「制震」、「隔震」被當成最好的行銷話術、宣傳手法,有做防震技術裝置的建築,價格比一般建案貴上許多,但耐震設計真的需要這麼貴嗎?是否真的做了這些裝置就有比較安全耐震呢?其實建築結構安全中的「優良的結構規劃設計」及「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才是好房安全耐震的根本。制震、隔震都是好的建築工法,倘若建築團隊花大錢引進制震、隔震技術,卻忽略了規劃設計及施工品質的重要性,那麼這棟建築也沒有辦法發揮其應有的抗震效能,地震來襲時還是有可能不堪一擊。「制震設計」是在建築內安裝一種或多種的制震元件,簡單可分成兩大類,一種是位移型的制震器,另一種為速度型制震器,目的是希望地震來襲時,制震器會發揮功能吸收能量,控制搖晃的建築,減低不舒適感。在遭遇大地震時,設計上一般希望制震器能先發揮功能,讓地震不致損及主結構體本身,而在大地震過後,再針對制震器進行檢測,若制震器有所損壞再進行更換,建築物即可恢復原有安全狀態。但是由於現在的住宅建築有很多鋼筋混凝土牆或磚牆,這些牆體會影響到實際地震衝擊時,大樓真實搖晃頻率情況,故可能導致制震器本應該發生的防裂、抗震效果會和預期有所落差。「隔震設計」是在建築的基礎層或低樓層的某一層當隔震層,並從當層每根柱子下方裝設隔震設施,藉此隔震設施吸收地震能量,減少因地震所發生的建築物之搖晃。隔震層不像一般樓層那麼高,只做為安裝隔震墊並連接上下建築結構可平行錯開移動使用,其內部必須完全防火並管制,以保護隔震墊免於遭破壞,畢竟上下建築結構全靠隔震墊連接與支撐。隔震設計在日本神戶大地震時發揮很大效果,減少許多建築物的損毀,日本特別重視公家單位的建築抗震能力,例如醫院和消防局以及一些政府單位等,都採用隔震建築,因為在大地震中,急救單位的建築不能損毀,才能救助廣大的傷民。其實即使不加裝制震、隔震,還有很多方法,也能非常有效提升住宅耐震力,成本也無需增加太多。比如將梁柱尺寸略微加大、在不影響使用的地方局部增加梁柱數、增加剪力牆等,都能有效達到建築安全耐震的效果。以下為您介紹(請見圖示A、B、C):另外制震、隔震建築在規劃時,也應一併考慮日後這些設施的保養、檢修、維護,甚至更換的問題,否則日後也會衍生很多無法處理的後遺症。而制震的裝設也應考量整體結構設計,絕不可未經專業設計計算即任意加裝在建築結構上,以免因結構應力集中的地方沒有加強設計,反而造成原有結構的破壞,影響建築安全。另外隔震的規劃設計及施工品質更應特別加強要求,否則若因施工不精準或基礎不均勻沉陷等,造成大樓有傾斜問題,地震過後沒辦法回到原位時,對建築安全更是一大隱憂。房屋的結構安全,是設計、鋼筋、混凝土、工法、施工人員技術……的整體考量,絕對不是有做「制震、隔震」就有安全品質保證。一定要在已經能確保施工品質與結構設計都是最佳選擇後,再來多做其他完整、正統的制震、隔震、剪力牆等加強的抗震設計,才能真正達到抗震安全的實質效果。否則就算抗震設計做得多高,制震隔震建材用的再貴、再好,若只是當作銷售賣點使用,只做半套,那對建築安全而言,可能也都是徒勞無功,地震來襲依舊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