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房價、高自有率、高空屋率已經造成居住問題,加上家庭結構改變、高齡少子化、長照問題浮現。市面上的產品有時很難符合購屋者的需求,來自歐洲的「合作住宅」逐漸在台灣萌芽。「合作住宅」是一種新型的建房組織,打破一般私有住宅與社會住宅的型態,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居民共同參與合作,成立住宅合作社,共同出資興建、產權為合作社擁有、共同運營管理,打造出符合居民需求的住宅與社區生活。合作住宅流行於歐洲各國,但因有兩大難題:土地取得與興建資金,故先進國家都以政府之力協助。在波蘭、捷克及瑞典,由住宅合作社所管理的住宅占全國約二○%。而在歐洲最發達的租屋市場德國,有高達五○%的民眾租屋,其中二二%的房源為合作住宅,是除了私人出租住宅外最主要的房源,住宅合作社平均每年建屋量占整體市場的三○%。德國並針對合作住宅發展出住宅儲蓄政策及不受市場利率影響的互助金融體系,截至二○一六年,共有二二○萬個德國家庭居住於住宅合作社的房屋。亞洲的日本與韓國同樣在面臨高房價、高租金的社會壓力下,政府積極與民間團體協力興建合作住宅,藉以降低成本並提供優質居住環境。而台灣現今世代觀念的轉變也有重要影響,不動產在經濟利益的主流價值之外,更強調共享、永續、回饋、再分配等理念,而合作住宅可以說是此種實現。近年全球政治經濟動盪,全球性基金投資公司也警告二○一九年全球經濟將面臨四大風險:流動性緊縮、美中貿易戰爭、貨幣政策趨緊及企業債務居高不下等,不動產也受到波及。曾幾何時,投報率不到三%的產品,也成為台灣壽險公司的投資標的。台灣房市已走向價跌量縮的態勢,過往交易量榮景已不復見;人口紅利即將終結,然而餘屋量卻依然高達八十萬戶,必須有創新作法才能打開新市場。無論是購屋者、不動產業者、金融業者或是政府,若在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社會住宅等既有作法中,加入合作住宅的「合作共享、互助共好」思維,也許能在當前膠著的市場中有更好的收穫,進而解決社會真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