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知名媒體發表了中國、韓國、台灣產業鏈下的價格變遷一文,引發網友及業者不少爭議及論戰。該媒體聲稱一件服飾製造成本在中國約為五十元,到了韓國東大門則變為一四○元左右,在台灣業者聲稱韓貨製標下約五五○元,許多網友看到這則訊息,紛紛表示服飾業者賺很大,不再信任業者的價格跟說法了。真的是如此嗎?產業鏈的結構分為上、中、下游,上游端為原物料及製造,因為人力成本及環保等問題,大多在開發中國家進行,中游端為品牌營運管理及行銷市場等事務,下游端為通路及如何接觸到客戶消費者的第一線。當然所有產品經過這條產業鏈,每個階段業者都要獲利是天經地義的事,至於增添多少則是看消費市場的供需價值曲線來衡量評估。韓國官方對時尚產業不遺餘力,以國家團隊的力量並結合影視觀光,成為時尚流行指標,亞洲各地買家紛紛前往朝聖。龐大的市場需求量,讓當地生產力不勝負荷,另外韓國受儒家思想影響,在時尚的產業鏈只願意擔任設計及開發的角色,對於製造及縫製等勞務現代年輕人幾乎都不願投入,韓國東大門一週需生產供給四千五百款約十幾萬件商品,在少數東大門的製程加工廠是無法負擔的,所以許多生產線移至大陸廣東東莞虎門一帶,成為日、韓最大服飾製造地,由於品質優良許多業者直接跑到東莞虎門下單採購甚至自行設計開發製造,是服飾設計師最佳後勤基地。成本定價法回推實際銷售價格在整個成本定價的邏輯架構中,銷售價格如何換算制定。服飾業者在定價時通常是以成本定價方式回推實際銷售價格,除非商品廣受好評具知名度或是限量精品,才可能以期望定價法來制定價格。服飾界最常聽到就是倍率,也就是以採買的成本做為基數×倍率後等於實際銷售價格,倍率的乘數皆已涵蓋費用的部分,所有費用幾乎都攤提附加在倍率裡。在此我們必須知道定價的基本名稱及用法:批價為批發商給予服飾業者的成本價,也就是業者買貨時的商品直接成本。零售價則是觀光客或散客的價錢。牌價意謂商品吊卡上原有未有任何折扣的交易價格。售價是實際賣給消費者的價錢,通常皆經過折扣及殺價過程後最後賣出的價格。倍率為服飾業者採買的成本價×倍率後為消費者所能接受的實際售價。平均折數一般而言同一類型商品不會在同一折扣賣出,必須記錄核算出每一單款客戶大多能接受的折扣,藉此換算回推牌價,也就是讓客戶購買商品時還是享有殺價的快感及空間,但實際上對於成本及營運絲毫沒有影響。以韓國東大門批貨為例:假設春夏T恤台幣三百至五百元一件為批貨成本,其定倍率通常為三倍,所以採買的款式要有把握實際賣到台幣九百元(成交價格,已含人事、運輸等所有成本),若無把握賣到此價格就有可能成本高過預期。知道售價後可以判斷大部分客人希望的折扣空間,假設上述款式T恤客人平均較能接受再打七折才會買,就利用此心理回推牌價,也就是吊卡價格。用此公式反推即為牌價=售價÷平均折數,所以此款商品牌價需定在台幣一千三百元上下,才有可能賣出後從客人手中拿到台幣九百元的金額。大陸向檔口下單價格較工廠高另以大陸地區批貨為例:檔口即為台灣業者俗稱在商城內的服飾專櫃及店家,大部分是賣給大陸內需服飾品牌及亞洲地區海外批發客。一般來說用批貨成本可乘上五至六倍率有車標的服飾,非工廠大量產製無標大貨為實際售價。另外在檔口近郊若採購量體夠大通常每一款需要三百件以上的最小量,就可直接至工廠購買尚未車標的商品,此類商品一般用成本乘以六倍含以上無標服飾做為實售價格。如果只要求低價而不太介意有些許瑕疵,可採買工廠的瑕疵衣,為整包秤斤賣無法驗貨,定倍率可高達約十倍含以上,許多路邊攤打著台幣一百元一件即可能是以此管道進貨。部分大陸批發市場的製造發貨流程,為大陸虎門工廠接到日韓來的訂單時,獲取日韓有設計及打版圖的工廠會聯繫布料及副料配件廠商,在做樣衣時同步辦Fashion Show(服裝展示會),供虎門商城中大盤檔口下單同步製作,這時如向檔口下單採買製作最小值為每款二十至三十件為單位,但單價會較工廠高,若直接找工廠下單製作最小值為一百至三百件的產製量。筆者依經營韓中市場及從事服飾產業及教育約二十年經驗所彙整出的相關資訊,對於部分媒體所揭露的韓國、中國市場資訊有所爭議,在訊息多元及爆炸的時代,何者為真何者是偽,就必須靠業者深入自行體驗來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