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人的行為之難測,數學及自然科學有一定的邏輯及規則可循,所以,數學是簡單而可算計的,社會科學則是變數多而不可測的。但對許多人而言,個人的感受可能剛好相反:數學是深奧難懂的,而社會則是直觀而熟悉的。因為數學是簡單而有規律的,因此,許多社會科學的概念會傾向於化約成數學模型予以分析研究;既然是化約,就是概念化、不準確而且有可能產生極大的誤差。但是又因為數學對更多人有更高的理解門檻,所以,模型化之後的數理運算,反而是更多人更不懂的東西。於是,數學既簡單又難懂的矛盾用之於研究社會科學,經常會淪為少數人的玩具,而失去原始社會模型間的真義和關聯,而且會讓部分站在外圍似懂非懂的人群產生迷惑。於是,一部分人會極端反對數理分析,另一部分人則剛好完全相反,而會盲目迷信數學運算後的結論。這種現象,在經濟學領域(尤其是金融、投資)更為嚴重。以具有暴發性成長潛力的科技產品的「對數成長曲線」概念來說,這個成長曲線只是個概念,不是個真實的數學方程式。在真實的數學方程式中,要求得這一條對數曲線的扭轉點並不難,於是,玩弄數字的人,可以根據簡單的統計數字,找到簡約的可能曲線,再算出扭轉點;於是,就以為找到了最佳的投資進入點;這樣子的技術分析算出來的投資點,是個會讓人倒大楣的幻影。這個成長曲線既然是個概念,怎麼算都不會對,誤差都會很大很大;更何況,在對數曲線的一端是無窮成長,在真實世界中那是不可能的。在真實的世界中,科技產品要對市場造成極大的衝擊,其根本還是在於供需問題。而科學家、工程師、投資人之所以會對某一種新科技感到興奮,多半是很容易就看到了很大的潛在市場需求。而常被這些人忽略的真正市場問題,則是真實的市場需求如何由零開始,逐漸把潛能發揮出來的過程。
#@1@#以網際網路為例,一般人在2000年前夕,都看到了網際網路的無窮潛力;但真正直到2005年,市場才看到過去預言的網際網路商機及市場,有了具體而可見的雛型;而目前的樣子,和當初的想像模型,也有極大的距離。這5年間,許多人聞網路色變,但是5年後市場告訴我們,當初的興奮可能並沒有錯,網路的潛力的確很大,只是大家把時間看得太樂觀了!事實上,科技不可能一夕改變社會;忽略時間因素,常是科技投資最嚴重的致命傷。一般而言,科技產品和潛在市場需求之間的障礙有三,一是基礎環境的建置、二是供應鍵、三是消費者使用科技產品所需要的行為改變。通常,第3項消費者行為改變常是最難、最需要時間的。以錄放影機為例,從錄影帶到現在的DVD或內建硬碟,錄放影機是個已有3、40年歷史的產品。這個產品的產品線種類很多、功能差距很大、價差也很高。但是,對於40歲以上的消費者而言,他所買來的多功能、高價位錄放影機,永遠是個只做單鍵錄、放的簡單機器而已;所謂預約、排程錄影的功能恐怕永遠是聊備一格;高價位只是用來彰顯身分而已,中間的其它東西永遠不會去用到;但對於30歲以下的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對他們而言,預約、排程的錄影功能是真真實實存在而可用的。這中間存在的差距,不只是錄放影機的預約、排程需要「學習」而已,而是老一輩的人習慣了早期簡單型的錄放影機操作方式,而對於更複雜的「新」功能覺得「太麻煩了」而不想去改變自己已經習慣的使用方式。也許很多人會去學會如何預約、排程,也會發現那一點都不難,但學會了之後,也多會因為不常使用接著就「不知道怎麼用」了。這和學習能力其實沒什麼大關聯,而是行為的慣性使然,慣性使得行為的改變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要完全改變消費者的行為,如果沒有特別的環境壓力,通常都要一個世代以上。
#@1@#也因此,一個科技產品如果只是單純地取代一項舊有產品,被消費者立即接納的可能性就會很高很高。DVD或內建硬碟的錄放影機取代錄影帶式錄放影機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另一個去年炙手可熱的例子,就是MP3播放器取代CD隨身聽;而事實上,CD隨身聽取代錄音帶的Walkman,也是很快的,其明顯的重點,就在於適應年輕人隨身可聽音樂的社會習慣不須改變。但是,MP3播放器發展之初需要人工灌入MP3歌曲而缺乏MP3歌曲的直接購買模式。所以,MP3播放器目前多還是年輕人的產品,中年以上的人若要使用MP3播放器,多半還要子女們幫忙灌音樂,MP3播放器產品市場的擴大還是有消費行為改變的瓶頸。要讓MP3播放器的消費者行為習慣改變最少,就需要音樂市場提供和錄音帶、CD一樣便利的產品供應模式,市場的暴發力才會更為驚人;蘋果電腦為了iPod所設計的iTunes網路音樂下載商店,就是可能的轉變之一,這種轉變需要音樂產品供應鍵的上下游廠商發展出一套適合消費者習慣的供應模式。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第2類障礙。
#@1@#改變消費者的行為,常要以世代計;但改變供應鏈的生態,則是一個不可測的過程。這中間,要有人發明新的供應模式(例如,iTunes),然後會有產業垂直與平行的競合問題,這就是牽涉到產業的「政治」協調運作,跟社會的政治議題一樣,產業的政治運作也會不可測。卡在MP3線上歌曲供應的瓶頸上目前最大的議題是數位著作管理(DRM)的互通,這個議題對於不同廠商的利益關係可能可以被合理化地分析,但人的決策末必會跟著一定的邏輯角度走,所以,結果是不可預料的。講白話一點,深入在這個產業裡頭有充足資訊的專業人員,可能隨時知道產業發展的進程與突破點之到來;他們的內線預估可能常常是對的,但也常常會被產業內重量級業者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決策,而讓原先的預估錯得一踏糊塗。
#@1@#最後,就是第1類的基礎建設。這一類問題,常是大資本、看得見、也算得出時程的建設;也同時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從新北投到北投搭建一條磁浮列車要多久、建置高速公路ETC需要多久、電信業者建置3G交換系統要多久、台北市布建全市WiFi熱點要多久,這都是可以計算的。就算是建置過程中出了意外,出問題之後的事及其發展,還是可被重新算計的。所以,當聽到一個令人興奮的畫時代科技產品未來將會如何如何時;應該先問這3個問題:1、這項產品需不需要較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如果需要,可能要多久?2、這產品需不需要改變供應鏈的生態?如果要,在供應鏈上,那些廠商占據了關鍵的位置?3、這產品需不需要消費者改變原有的行為習慣?若有,則改變大不大?抗拒力會有多大?能不能被迴避?通常,會有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需求的科技產品並不多,而需要消費者大幅改變行為習慣的科技產品最麻煩。這都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投資,而一般人也較易陷入興奮狀態而過度樂觀,錯把長投當短投。
#@1@#而既不需要基礎建設也不必改變消費者習慣的科技產品,通常也就意味著會和既有的市場和舊產品的供應鏈糾結在一起,這種產品比較有短期暴發成長的可能性,但因牽扯到的市場業者會較多,市場變化會很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LCD液晶電視以及PD電漿電視;這兩個產品對消費者而言,就只是傳統電視的取代品而已,所以,消費的關鍵在價格。但這卻是資訊業與家電業匯流的產品,各別的供應鏈都要去熟悉對方的產品設計邏輯、競爭方式;而價格及品質因素就會在兩個不同供應鏈互相衝撞中,常有意外的行為出現,而會因而改變了當時市場接納的狀態。此時,用數學及統計分析市場銷售及成長的量,往往不敵市場主要廠商一個突如其來的策略改變。這種市場意外多、風險高,但可能的報酬也大。也就是說,需要基礎建設的科技產品和要改變消費者習慣的產品,要長期投資,前者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後者進入門檻不高但不要被過度的樂觀沖昏了頭。不需要基礎建設及改消費者習慣的高科技,可以期待短期獲利,但要小心不可測的風險。如果有產品是3個問題都有,放棄吧!抽言:1.科技產品和潛在市場需求間的障礙有三,一是基礎環境的建置、二是供應鍵、三是消費者使用科技產品所需要的行為改變。2.要基礎建設和要改變消費者習慣的科技產品,要長期投資。不需要基礎建設及改消費者習慣的高科技,可以期待短期獲利,但要小心不可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