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談到台灣企業家的典範,「經營之神」王永慶恐怕是當仁不讓,除了成功打造台塑王國外,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亦成功扮演著「精神領袖」的角色。而在後起電子新秀之中,創造集團營收與獲利連續11年成長,並透過併購手段建立「鴻海王國」的郭台銘,以及擅用各式「動物兵法」橫掃3C市場,並成功擦亮「華碩品質、堅若磐石」品牌形象的施崇棠,也都是近年來企業家成功經營的典範。然而,各位讀者請以認真的態度捫心自問一下,如果沒有王永慶的台塑,請問您會投資嗎?如果沒有郭台銘的鴻海,請問您會投資嗎?如果沒有施崇棠的華碩,請問您會投資嗎?
#@1@#這個問題應該從郭台銘胞弟郭台成因可能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血癌)住院,因而使得鴻海王國接班人佈局問題再度浮現談起。事實上,自從2003年郭台銘宣示為了因應「微利時代」的來臨,除了加深中國市場佈局與耕耘外,鴻海(2317)亦將從「製造鴻海」轉型為「科技鴻海」。因此,郭台銘不斷透過購併手段取得關鍵技術,再透過專業分工模式,逐步打造出目前總市值規模超過1.5兆元台幣的鴻海王國。重點在於整個鴻海王國事業版圖除了母公司鴻海外,尚有廣宇(2328)、正崴(2392)、鴻準(2354)、群創(3481)等上市櫃公司,另外還有在香港掛牌的富士康,以及其它多如繁星的大陸佈局事業,除了郭台銘兩位胞弟郭台強與郭台成分別掌管正崴與鴻準外,整個鴻海王國決策規劃重任都還是在郭台銘一人身上,所有業務方向與進度,也只有郭台銘最清楚。但偌大的母公司鴻海,董事長與總經理都是由郭台銘一人擔任,也就是說,整個鴻海王國除了郭台銘之外,我們並沒有看到所謂的「第二號人物」,更不用談所謂的「接班人」。回歸到最原始的問題,試想如果有一天鴻海王國少了郭台銘掌舵,您還會去投資這家公司嗎?
#@1@#實際上,華碩(2357)也未嚐不是面臨相同的問題,董事長與總經理都是由施崇棠一人獨挑大樑,而我們也看不到華碩有其它檯面上的人物足以取代施崇棠。除了郭台銘、施崇棠外,廣輝電子(3012)林百里、緯創資通(3231)林憲銘、可成科技(2474)洪水樹、新普科技(6121)宋福祥等許許多多電子精銳,也都是同時身兼董事長與總經理職務,這些電子精銳從事業版圖開疆拓土,到現在高成長與高獲利,其對公司與股東的貢獻都是投資人有目共睹的,而我們也相信,投資人實際上所投資的標的是郭台銘、施崇棠、林憲銘等具有實力與決心的經營者,而並非單純是鴻海、華碩、緯創等公司。然而,就如前所述,這些驍勇善戰的電子精銳們確實是為投資人創造了可觀的財富,但問題就在於他們所打造的電子王國卻看不到任何一位第二號人物,或是足以讓市場信賴的接班人。若是有一天,這些同時身兼董事長與總經理的「能者」突然從位置上退了下來,那他們長年所建立的企業版圖,是否就會如同成吉思漢所建立的「元帝國」般一夕間快速崩解、灰飛煙滅?
#@1@#事實上,除了上述電子新貴外,國內傳產企業中董事長與總經理為同一人的現象更是普遍,其中,亦不乏許多績優企業,如台泥(1101)辜成允、士林電機(1503)許育瑞可為代表。而台塑集團王永慶的狀況可能好一些,除了胞弟王永在於台塑集團位高權重,具有掌舵者實力外,第二代王文淵、王文潮等人亦在集團中身居要職,接班佈局雛型已漸漸浮現,但即便如此,「家天下」的色彩仍然相當濃厚,根據過往朝代興衰歷史來看,至少短期間難能再有突破或長治久安。上述所突顯的問題,亦正是「公司治理」首要強調「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精神之所在。事實上,在台股1197家上市上櫃企業中,董事長與總經理為同一人者,或總經理由近親(妻子或二等親)擔任者,切確可察證者就有441家,約佔1/3強比重,若將其它尚未能進一步查證之公司數字加上的話,估計比重將會超過60%。若是將包括鴻海、台塑石化(6505)等前10名公司市值以予合計,總市值竟然高達21.52兆元,這樣的市值規模可以立即從市場上買下14家台積電(2330),或是56家聯電(2303)。也就是說,只要這10家企業領導人(至少是前5家)有個任何風吹草動,對台股加權指數都會造成一定程度衝擊台灣企業環境,因此,台北股市仍存在著相當嚴重的「人治危機」。
#@1@#先撇開企業領導人突然發生不測或無法仕事等不確定因素不談,所有權與經營權集中於一身,但企業領導者若能如同王永慶、郭台銘般,除了具備經營能力與雄心外,在企業經營上亦能勵精圖治、潔身自愛,以為股東創造最大財富為已任,這樣公司當然能夠因「一人」而興邦,亦值得投資人大力加碼。然而,世上能有幾個王永慶,能有幾個郭台銘呢?當所有權與經營權集中於一人時,也正是給予公司實質控制者「一手遮天」的大好機會。實際上,包括葉素菲的博達案、呂學仁的訊碟案,以及李皇葵的皇統光碟假帳案,這一連串地雷危機會爆發,最主要因素也在於此。當公司治理階層同時掌握所有權與經營權時,就同時掌控了人事生殺大權,如此,即使公司擁有再好、再完善的內稽內控制度,也無法阨止公司經營階層掏空公司或做假帳等弊案發生,最後當然難逃「一人喪邦」的悲劇結果。就算是公司實質控制階層不會利用職權之便,從事些貪贓枉法行徑,但在市場上我們也經常能看見不少一人公司或是家族企業,因為公司重要位罝或資源為「老臣」或「近親」所掌控,結果不但使得真正人才無法留任,而且通常內部人事也難自派系鬥爭的泥淖中掙脫,長久下來,公司競爭力快速流失當然是件不足為奇的事,這種案例在過往紡織股或營建股中可以輕易找到。所以,無論經營階層是否有誠信或道德上的風險,但當所有權與經營權無法分離時,通常都會往無效率、弊端叢生的壞方向發展,最後當然就會出現連年虧損的窘境。也正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公司是否能落實公司治理,當然就成為投資評價重要指標之一。
#@1@#由於國內產業環境中,所謂「一人公司」或是「家族企業」的現象非常普遍,因「人治化」所產生的風險亦相對偏高,在短期間要解決實為「不可能的任務」,但為了要促使企業資訊更加公開透明,並且降低公司實質控制者出現如同博達案支手遮天的狀況發生,獨立董監的設置就成為公司治理重要方向與指標。不過,自我國證券主管機管自民國92年初推動公司治理至今,1197家上市櫃公司中設有獨立董監職務的公司合計553家,達成率連一半都不到,而且其中絕大多數公司獨立董監設置人數仍低於法定水準,也因此使得獨立董監功效無法充份發揮,台灣要達成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標,恐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除此之外,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由於財務與會計等專業知識相對有限,未必能從財報中窺探到企業是否有貪瀆舞弊的情形發生,更遑論發現公司在財報上造假。因此,除了定期追蹤公司所公佈獲利數據與財務資訊外,對於公司董監與10%以上大股東持股變化也是重要追蹤指標,因為董監與大股東持股比重變化可以反應出經營階層對於公司未來信心。在博達上市前,葉素菲及其胞弟持股比重約為22%,但之後持股比重就呈現逐年下滑走勢,到93年2月博達案爆發時,葉氏姊弟持股比重僅達7.8%。訊碟案與皇統案也有相同的情況發生,主要控制股東持股比重皆逐年嚴重下滑,且不及上市前持股比重一半的水準,這就是一個重要警訊,因此,投資人在追蹤企業是否落實公司治理,且未來是否會成為地雷股,董監與10%以上大股東持股比重變化將會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1@#為了防止大股東透過掌握公司經營權,來掏空或者是操弄上市企業,導致投資人受害。世界各國的證券管理機構,都開始積極推動公司治理;其中,公司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問題,是公司治理重要的內涵;簡單來說,就是一家公司的大股東或者是董事長掌握企業的所有權,而任命的總經理,就是掌管一家企業的經營權,兩者最好不要是同一人,或者是具有三等親之內(包括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的關係人出任。在這一項規範上,台積電就是最好的範例。董事會選出張忠謀出任董事長,然後再由張忠謀從企業的經理人中,選出優秀的專業經理人,也就是蔡力行擔任總經理。在公司營運的過程中,企業經理人可以按照董事會的決議,進行各種企業的運行,不會受到董事長個人意志的牽動。反觀在台塑、鴻海、台泥等集團,都有很深的家族企業或者一人企業的影子;像鴻海的董事長與總經理,都是由台灣首富郭台銘擔任;至於,台塑石化董事長是王永慶,總經理則是姪子王文潮出任,這些都是違背了公司治理內所強調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規範。(文‧曹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