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產業體質與實力的提升,加以國際大廠委外策略的持續,台灣資訊產業在2005年有相當突出的表現。根據資策會MIC的調查顯示,2005年我國資訊硬體產業(含主機板、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伺服器、顯示器、數位相機、光碟機等主要資訊產品)總產值突破770億美元,較2004年成長約11%,其中筆記型電腦產值為303億美元,較2004年成長38.9%,產值貢獻度高達四成,為產值最大之產品。在廠商不斷透過創新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強化全球運籌及布局能力,以及建立虛擬垂直整合團隊的驅動下,預期2008年全球產值規模可望突破1000億美元,再創產業的新里程碑。然而,在我國資訊產業全球地位逐漸穩固,並持續享受高成長果實的同時,全球資訊市場已然產生一些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更牽動著整個產業結構的重整,對台灣資通訊產業的發展形成重大的挑戰,這包括:低價產品成主流,獲利空間受壓縮:無論是因競爭的因素,抑或為爭取消費者的青睞,低價資通訊產品的推出,已成一股勢不可擋的狂潮,橫掃全球,此一趨勢對於我國爭取代工機會雖屬有利,但也進一步壓縮我廠商獲利空間。另一方面,低價產品盛行,將產生產量成長但營收不一定相對成長的狀況,如何突破成長瓶頸,將是廠商現階段亟待解決的課題。此外,為擴大市場,除了搶攻新興開發中國家的市場之外(如巴西、俄羅斯、印度),如何吸引第一次接觸電腦的消費者將成為首要任務,因此除低價搶攻外,產品造型設計亦將成為重要訴求。
#@1@#大廠集中度提升,買方力量將增強:在規模經濟效果發揮下,大者恆大效應加速發酵。以個人電腦市場為例,前5大廠商可能將占有50%以上之市場。這買主集中的趨勢,將對我國製造廠商的談判力量,產生不利的影響。上下游緊密連結,生命共同體成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及迅速反應市場變化,下單廠商及供應廠商以資訊系統的連結將更為緊密,生命共同體的雛形將出現,共榮共枯將成常態。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或為了彌補本身的不足,國內資訊廠商將逐漸整合成為虛擬集團,以提升實力來爭取國際大廠訂單,有些集團已浮出檯面,其他集團正在形成,預計資訊產業版圖這幾年將會進一步重整,各種併購及相互投資將不斷發生。事實上,從產業生命周期發展的角度來觀察,對於以上的趨勢發展就能了然於胸。當產品處於萌芽期及成長期階段,由於市場需求正在醞釀及茁壯,多樣化的機會不斷出現,客戶的知識與要求相對較低,身處其中的企業,相對成熟期的市場而言,進入門檻較低,市場競爭也較不激烈,因此只要其經營能耐不是太差,企業的發展性是可以預期的。不過隨著技術的進展以及市場的成熟,產業競爭者數目已較為固定,客戶對各企業之產品亦較熟悉,產品差異化的機會相對變低,此時身處此一階段的企業的產品或技術能力固然重要,但規模經濟、效率與管理能力更是競爭的關鍵,此階段就是經營能力見真章的時刻,很難有僥倖二字。
#@1@#這可從筆記型電腦、主機板或者面板產業,不論從市場端的品牌廠商的發展,或者生產端的供應廠商的變遷來觀察,都可以發現產業集中度不斷的提高,若非前幾哥,發展前景就受到相當的質疑,主要就在於規模效益所致。因為若無法有更大的生產或銷售規模,來獲取規模經濟所帶來的綜合效益,企業將無法獲取一定的利潤以作長遠的規畫與投資。當然,資訊產品低價化的趨勢,對於規模的競爭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果,而此一趨勢進一步壓縮廠商獲利的空間,微利化就此成為廠商的夢魘。為了突破微利化的困境,台灣廠商早已開始進行企業的升級與轉型,除了著力於研發設計能力的提升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這包括需求工程及工業設計能力同步的強化,尤其在資訊產品消費性化趨勢明顯的當前更顯急迫;成本的再降低更是策略發展的主軸,這包括材料成本、生產成本及管理成本的降低。為了讓此成本領導策略能夠徹底落實,規模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水平與垂直整合的行動正不斷展開。
#@1@#基本上,台灣資訊產業在20餘年的發展基礎之上,已從代工製造逐漸轉向原創管理(OIM, Origi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的經營模式,也就是繼OEM及ODM代工模式之後,除了建立研發總部、強化全球布局與運籌體系之外,已著手建立以消費者行為需求導向之產品價值創新與設計,期能與代工客戶共同創造雙贏的局面,並培養全球品牌的基礎與能量。換言之,台灣資訊業者已將本身營運活動的價值鏈再次深化,把堅實的全球運籌架構由單向流動轉變為雙向運行,而且逐漸能把握每一次產業創新及典範轉移所帶來的客戶價值及交易形式的改變,以及所伴隨而來的整體產業成長機會,以期脫離血腥紅海的微利廝殺。不過,脫離紅海,邁向藍海的觀念雖易懂,但實施上卻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新產品的尋求與新領域的開拓。根據實務上的觀察,開發新產品所冒的風險不低,例如德州儀器過去也曾競逐家用個人電腦市場,但據估計,其從家用電腦事業撤退前共損失了6億6,000萬美金。另根據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消費性新產品的失敗率約為40%,而工業產品亦達20%,顯見新產品開發的確不易。加上現今市場的變化是如此的迅速,產品生命周期是如此的短暫,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找到具潛力的產品創意或市場領域,並快速將之商品化以推出市場,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形成一大挑戰。尤其當資訊基礎環境愈趨健全、各行業資通訊科技的應用愈趨深化、消費者資訊素養愈來愈提升、對產品與服務的品質要求愈來愈高之際,各種新的產品構想與創意不斷出現,究竟何者會成為主流?如何確認及掌握?顯然是所有廠商一致關注的議題,也考驗著企業對未來抉擇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