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僵持不下,彼此經濟都遇到劇烈變動,在硝煙彌漫的氛圍中也產生了不少衰退及經濟問題。除了兩大國之外,全球產業鏈跟著位移,產業環境急遽變動,研發、商品、製造、銷售通路、環境等等,都面臨嚴峻的挑戰與改變。過去中國一直扮演著全世界的製造工廠,幾乎所有知名國際品牌,都靠中國這個龐大的機器來運作,中國也擁有龐大的勞動及農民階級人口紅利,所以過去賺進大量美元外匯,形成大幅偽成長的經濟指數,以為未來經濟前景一片大好。反觀美國川普為了某特定選票族群的就業率,採取保護主義策略,用了貿易中最為極端的手段就是制裁及保護性關稅措施,要讓產業鏈重新定位調整,不再是美國為銷售最終端,美國除了研發及銷售端外也要成為製造的工廠所在地,才能確保就業率增加提升所得及內需經濟。但對於環境造成的汙染及因為商品在美國當地製造,產生高額製造成本,相對就會增加美國消費者負擔,才能享受過去過度消費下的標準。美國的內需及產業正面臨景氣萎縮,因為保護主義策略下商品單價漲幅超過人民負擔,消費變得保守及精準,過去期待消費未來式的模型逐漸在美國消失。改走保護策略中國一直在經貿上採取自由貿易原則,強調各國經貿平等互惠,並利用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等財經策略,想要跨洲跨區域經貿往來在天然資源技術及人力上截長補短。但由於美國仍是目前第一大收入國,有龐大經貿順差,也因為這個美國市場讓各國將商品製造訂單委託中國,但美國突然來這一個保護性關稅回馬槍,讓長期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國措手不及,導致幾個嚴重的財經問題在中國境內發酵。其中最嚴重為國內經濟成長大幅衰退,內需蕭條失業率大增。第二,貨幣政策力道不足,過去高成長時民眾能及時滿足商品需求,但隨著豬瘟疫情蔓延高價豬若調整貨幣,將造成嚴重通縮,所以遲遲無法施行貨幣寬鬆政策。過去一片榮景時政府舉債大幅投資產業及自貿區,扶植高端文創科技等產業,但隨著市場衰退廠商獲利偏低,廠商不願再跟政府貸款,採取保守策略,期望度過貿易衝擊下的寒冬。中國的大型跨國企業(如:華為等),幾乎被西方財經大國封殺跟制裁,製造業者因為高額關稅紛紛考慮另尋產地,在製造端退出中國市場。在全球貿易戰衝擊下,中、美、韓、日等等,都將當初的自由貿易原則改變成保護策略,對於全球開始一點一點形成區域封閉市場。中國當然也開始思考區域經濟問題,著重點就是提升內需及扶植高端產業,最重要的就是各區域城市產能升級提高當地人民GDP指數,不再是過去耳熟能詳的沿海城鎮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撐起全國GDP指數。另外為了實體產業的合法生存權及保障,遏止個體戶歪風,頒佈電商法,希望提高海外團媽業者經營成本,限制民眾自由行的申請外,也不再大量出現海外自由行陸客瘋狂直播掃貨的景象,希望大陸民眾多加支持本國業者。實施產業區塊鏈近來許多學者專家紛紛討論區塊鏈的結盟,各行各業彼此整合共享消費者的習慣及生活模式,利用雲端互聯網系統收集大數據,並解構分析資料分享給需要的業者,這是彼此消費與廠商端無縫接軌共創需求的理想商業整合模型。但在資本主義架構下,強調隱私自由,尤其是富人的財稅資料,不可能利用區塊鏈將資訊透明化,唯有社會主義經濟向右的中國,在金融支付系統及實名制人臉辨識系統甚至未來推出虛擬線上貨幣等,才有可能將產業區塊鏈徹底實施,讓廠商精準地找出消費者,並依消費者的需求研發商品及勞務創造共贏。對台灣業者而言,隨著惠台策略及方針,台廠隸屬於特別的位置及待遇也是所謂的海外跨境廠商定位,深得大陸消費者信任,由於大陸廠商良莠不齊影響消費信心,所以大多不願相信自有品牌,只相信從國外進口舶來品,甚至是大陸製造輸出到海外經過海外檢驗單位及公司背書,原則上都會獲得普遍的信任,就算價格比國內商品高出許多,仍瘋狂搶購。看澳洲歐美等地商品及賣場,都被大陸消費者如狼般的搶購掃貨,需求大於供給,著實給跨境海外廠商一個在中國拓展的契機,如何有效應用商業優勢,就看業者對這個市場的了解是否深入,有效應用雙向製造輸出消費輸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