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貿易糾紛已引發各經濟體間從自由區域鏈轉向於保護主義策略,紛紛採取鎖國保護意識。過去韓國憑藉與各主要經濟體簽立自由貿易協定,採取特惠關稅原則,除大幅降低原物料成本外,也增加外銷機會,並且不定時調整匯率採貨幣寬鬆政策,以利韓國商品銷售世界各地,成為亞洲GDP大幅成長的國家之一。韓國與日本近期引發貿易紛爭,依據BBC NEWS報導,「韓國與日本1965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建交文件涉及二戰期間日本徵用的韓國勞工賠償問題。根據協議,日本向韓國賠償價值三億美元資金,並延長二億美元的低息貸款。協議同時指出,所有索賠已經得到『最終徹底解決』。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及其政府將這筆資金用在韓國的工業建設,但並非所有韓國人都對這個協議滿意,不少二戰受害者一直堅稱協議無效。2018年底,韓國大法院裁定,幾家日本公司須向二戰期間被日本強制勞役的韓國人另外進行賠償。日本政府認為韓國此舉破壞了兩國建交文件協議。但韓國法院認為,勞工受害者可以反人類罪提起訴訟,向『與殖民統治直接有關的日本企業』索賠,而兩國協議中沒有涉及此類訴訟權利的規定。2019年7月,日本針對韓國支柱產業所需材料出台出口限制,日本稱此舉是因為出口至韓國的相關敏感材料出現『管理不當』等問題,且與國家安全有關。日本媒體報導稱,發現敏感材料氟化氫出口至韓國後有部分再被轉運至朝鮮,而韓國政府則表示韓國一貫嚴格執行安理會涉朝決議,嚴格限制向第三國非法輸出戰略物資。」日本是此核心原料的主產國,佔據支配地位,這個舉動嚴重影響韓國3C產業,對於極度倚賴高科技業的韓國也產生GDP下滑的嚴重影響。嚴重貧富差距構成GDP成長假象韓國產業結構七○%的GDP倚賴大型跨國企業財團,當財團主要產業資源及獲利受到損害,對於韓國整體經濟及就業就會發生問題,地獄朝鮮就是訴說這樣的社會結構型態,由於就業機會及獲利產業集中於少數企業,人民想要有工作除了必須頂尖學校畢業,再努力擠進大企業窄門,才有可能獲得較寬裕的生活條件,但這樣的經濟結構讓獲得資本自由主義果實者只佔了全體一%,其他九九%則淪為經濟奴隸,這幾年高獲利的GDP是經濟成長假象,是以嚴重的貧富差距建構而成。過去韓國由於士大夫觀念極為嚴重,學子及社會人士不斷的補習進修,深怕被淘汰或考不上好大學,只有一條主流社會價值的不歸路,所以韓國企業品牌大都只處理產業鏈上游開發設計及下游通路銷售這兩端,中端製造幾乎完全委託給中國處理,但中國近來受美國貿易戰衝擊,對於韓國想要將高端科技產品或代工技術,藉由中國製造轉換銷售至美國市場受到相對嚴重打擊。中國經過美國的衝擊後,了解到自身經濟成長泡沫的假象,開始建立品牌引發內需經濟,製造面也開始轉向第三國家製造,企圖轉型為一個品牌的內需自給自足經濟市場,而非靠代工賺取微利,也因為工業製造汙染環境並犧牲了人民的健康。韓國的問題則為海外核心原物料短缺,中國製造成本也相對提高,過度依賴高科技產業,過於規模化,但從業人員佔全體就業少數,所以核心產業一受到衝擊就完全癱瘓經濟及內需。轉換為核心研發技術輸出觀光方面,日本、韓國彼此經濟新仇加上歷史二戰慰安婦及壓榨奴役韓國勞工等賠償問題,原本相互依賴的內需觀光經濟遭受嚴峻考驗,韓國開始深切思考國際環境及內部產業結構問題,逐漸將重點放在經濟及社會制度的改革,教導廠商開始學習社群電商模式,也要開始面對無國境空間的跨境電商行銷及交易,不要再期待面對面的買賣模式。更鼓勵青年進入技職體系學習深度專業技術,不再以研究學術型大學為標竿,並成立創業研發中心學習台灣中小企業精神,以零存整付的概念支持整個經濟市場,不再獨壓某個大型產業的獲利指標,除了鼓勵創業的小規模個人或微型企業外,增加營利事業單位的廣度,更希望將研發及市場精神並進,師承以色列商品技術的專精深度化,以得到歐美先進國家青睞,不再只有賣到開發中國家,逐漸將商品輸出導向轉換為核心研發技術的輸出。反觀台灣現今還是半成品製造代工導向,如何趕緊追上超越韓國,研發核心人才的養成教育培養及企業投資研發學習的力度要再強化,才能與他國競爭並立足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