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台北股市給了所有投資人一個大驚喜。在大家毫無心理準備下,突然一舉衝破7000點,輕而易舉的收復了5年半來新高點。好巧不巧,僅有一海之隔的香港股市,也在這個4月給了所有投資人一個大禮物。恆生指數突破1萬6000點,與台股同樣創下5年半來新高。然而,在台股、港股雙漲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股不為台灣投資人所知的更大驚奇。那就是被香港、新加坡當地人視為來搶錢的「台資企業」。
#@1@#這是一群舉世難見的台資奇兵,因為他們擁有台灣的技術和策略夥伴、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和供應鏈、全球的訂單和客戶。於是,當火力強大的他們登上了香港、新加坡等海外股市後,撼動的不只是這兩大股市,還牽動了「出人又出力」的台灣母公司的股價,甚至更帶動了同一產業的比價效應。去年引起海內外大轟動的富士康,是最明顯的例子。富士康於2005年初掛牌後,雖然一開始表現並不起眼,但是在母公司鴻海強大光環下,後來股價開始急起直追,由3.4港元,一口氣大漲到5月2日的16港元以上,足足翻了5倍,股價不斷刷新,總市值更衝上1,057億港元,相當於約新台幣4,400餘億元。整個鴻海家族,以及當初追隨腳步跨海買股票的人,通通賺翻了。當富士康在香港資本市場「搶錢」成功後,出現了3大效益。一是壯大自己,在國際銀彈源源不絕支援下,富士康得以完成提高零組件自製的建置和投資,也才能在去年交出亮眼的業績,尤其淨利高達3.86億美元,成長1.1倍之多。二是回饋母公司。根據估算,富士康2005年對台灣的鴻海營收貢獻91.54億元,占鴻海稅前收益的19.9%。預計今年隨著手機市場大好,貢獻金額可望大幅提升到143.61億元,占鴻海稅前收益的28.5%。第三則是帶動集團股價。富士康股價大漲後,鴻海及集團的首利、廣宇、英群、鴻準、正葳等在台股的股價,也跟著大漲了好幾倍。吸足香港資金奶水的富士康,不僅自己壯大,連帶使得鴻海家族市值與營收有機會向2兆元關卡邁進。
#@1@#為什麼香港掛牌子公司的效益會如此大?建華證券亞洲董事總經理張立荃分析,不少台資企業到香港申請上市時,都還只是小企業,可是在募集足夠資金,吸足奶水後,隨著新廠一個個擴充,規模當然越來越大,富士康也是,在規模衝大後,獲利能力大增,股價呈現倍數成長,對母公司貢獻度也提高,「形成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台資企業在香港所募集的資金,可以100%投資大陸,不受台灣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不得超過淨值40%的限制。」換句話,母公司不必再花錢投資,子公司擁有自主財源,對母公司財務很有幫助。除了富士康讓鴻海母以子為貴之外,這種情形,也出現在勤美和寶成集團身上。勤美2005年來自香港掛牌子公司勤美達的貢獻為2.57億元,占稅前收益的56%。而對裕元持股超過5成的台灣寶成集團,由於今年裕元跨入工作鞋代工行列,營運勢必將持續成長,使得寶成股價因此看俏,大受法人青睞。法人預估,今年寶成藉由業外收益的挹注,稅後淨利可望挑戰50億元,年增率上看1成。由這些例子不難看出,母公司擁有香港掛牌子公司的股權越多,股價連動效果就越強,包括嘉泥、台泥和美亞等持有高達7成香港子公司股權的台資企業,母子公司股價就出現了「亦步亦趨」的走勢。相較之下,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恐怕最感扼腕。因為他所間接投資的晶門科技,股價已由上市的1.75港元,上漲到3.45港元。眼看股價漲這麼多,林百里卻因為並非直接持股,讓廣達白白錯失賺錢的機會。掛牌造成217倍超額認購的精熙也是,雖然被喻為下一個富士康,可是因為原始大股東台灣佳能,在精熙上市後,減低持股,精熙股價再怎麼漲,佳能受惠程度有限。
#@1@#台資企業在香港掛牌之後,除了產生了母憑子貴的連帶效果,對於同一產業所帶動的比價效應,也非常明顯。康師傅股價在香港創下新高之後,台灣的統一、味全也跟著漲了一陣子。康師傅與統一都是布局中國大陸的食品龍頭股,然而,康師傅越作越好,讓統一不得不加緊到香港掛牌的規畫腳步,預計最快2007年赴港上市。在中國生產汽車零組件的敏實、新焦點,也對台灣汽車零組件族群有著連動影響。而冠捷因與台灣的華映、瀚宇彩晶二大面板廠有合資協議,因而也就隨著LCD的產業景氣變動而一起上下。台灣派出精銳到香港等海外資本市場搶錢,是因為香港雖小,但因具有國際金融地位,所以銀彈充足。目前港股每日平均成交量為1,200億台幣左右,2005年整體市值還創下超過1兆美元的歷史紀錄,比起台股的4,500億美元足足多出一倍之多。結果,香港擠下東京,成為全球第四大集資中心,僅次於紐約、倫敦、多倫多。
#@1@#今年4月,大陸還送出了一個大利多,宣布啟動合格境外投資者(QDII)機制,允許這幾年因為經濟改革開放而累積的外匯財富,正式進行海外投資,被視為海外投資首站停泊站的香港,無疑將受惠。據估計,計目前大陸銀行體系的外幣存款約有1,600億美元,金額十分可觀。高盛證券評估指出,首批投資境外的QDII資金,估計約為10億至30億美元,初期對港股成交影響不大,但長遠來看非常有利香港股市表現,今年成交量預計將會更大。根據券商統計,目前已赴港掛牌上市的台資企業約有46家,其中去年一口氣新增8家是高峰期,今年預計還會有10到15家上市。「這股熱潮將持續2年以上。」張立荃預估。目前這46餘家台資企業占港股主版比重已達4%。(說明:香港證券市場依照上市條件,分為主板與創業板,類似台灣的上市與上櫃。)在台資企業相繼前去後,未來比重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面對這股逐漸崛起的新興勢力,香港證交所已經開始用T股(T-Shares),來稱呼。有業者更乾脆戲稱,「台股的國際版,就在香港!」瑞銀投顧副總裁游正雍觀察,香港兩百大企業裡面,含中資企業在內的台資企業占了5家,分別是富士康、裕元、康師傅、中芯、港基銀行。雖然比例僅相當於2%,但是「氣氛和影響力慢慢提升了。」
#@1@#在形式比人強的考慮下,不少台資企業正悄悄啟程,或已經前往香港掛牌的路程中,這波新掛牌名單,值得想要捉住這波財富的投資人留意。目前正在上路的是,華新集團旗下的PCB大廠──瀚宇博德,位於大陸的江陰廠,預定在今年年底到香港掛牌。這是台灣老字號企業華新麗華集團,第一家在香港掛牌的公司。經營電線電纜業務的老牌公司台一國際,也計畫在年底,將在大陸所轉投資的兩隻金雞母,台一銅業及台一江銅兩家公司,以台一國際控股公司赴港掛牌上市。另外,鴻海集團旗下的鴻勝以及糖果大廠徐福記食品等,今年亦可望加入香港掛牌家族。2007年,將接棒走下去的,則有統一等企業。除了香港,新加坡近來也是台商很熱門的掛牌地方。去年下半年,一口氣有2家台資企業選擇在新加坡證交所上市。一家是勇利航業,另一家是豪傑科技纖維。東森媒體科技則是計畫中。顯然,擁有全球第18大的集資中心優勢的新加坡,在政府努力作多,拉抬經濟成長下,讓不少台資企業看到「新」希望。
#@1@#台資企業紛紛赴海外掛牌的現象,在台股難得冒出益通、茂迪、宏達電等三大千元股王之際,顯得有些諷刺與無奈。為什麼台資企業要遠離熟悉的鄉土,一個接著一個到上市審查、文化、制度都陌生,甚至連上市成本都比台灣多出3、4倍的海外市場上市?「理由很簡單,就是在商言商!」花旗環球證券台灣區董事長杜英宗冷冷的說,公司營運目標就是為股東創造利益,以當前台股行情來說,一般企業在國內掛牌,股價也許才20元,但若到香港或到美國上市,每股股價可以到50元,「企業主為何要死守在台灣上市?」他反問。張立荃與游正雍也都認為,台資企業赴海外掛牌,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投資人應該趕緊掌握這一波新的財富機會,在各類股中,尤以科技類股和中國內需概念股最具前景。對於台灣投資人而言,除了可以直接在台灣買海外掛牌概念股,也可到香港、新加坡買掛牌「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