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嚴峻帶動許多無接觸、無人群等產業興盛,但對於原本重度依賴商圈及集市等傳統交易模式,無疑是一個重大變革,觀光、航空運輸、服務業、零售百貨、餐飲等等無不大幅衰退待援。各國政府亦紛紛端出許多紓困振興方案,希望產業能夠存活下去,度過這次比經濟大蕭條還嚴重的經濟海嘯。政府很清楚知道只是補助薪資讓企業活著,不足以解決問題,畢竟紓困只是維持產業生命的工具,一定要產業升級才能讓企業脫離保護傘的呼吸器,開始朝向新的市場或國際交易趨勢,虛擬社群行銷、數位科技、跨國交易移轉都是整個政府輔導系統的關鍵,但產業逐漸升級之後,不再是過去實體通路交易模式,政府本身扮演輔導轉型,同時也肩負各項法令的監察督核角色。在疫情之前政府著重於登記有案的公司及行號等營利組織,對於海外進出口交易重心也放在品牌貿易代理企業,對於報關、航運、保險、檢驗許可等竭盡心力控管,相較於個人海外郵寄、快遞、海空運集貨等等,為了便民較少出手干預,大多是交易糾紛舉報才會被關注輔導。中國的淘寶、阿里巴巴等大型跨境平台,徹底改變現有的交易市場,也嚴重衝擊壓縮傳統產業生存空間,這次疫情讓待解決的狀態更為嚴重的浮上檯面,讓主政者清楚的知道想要救市,相關財政首長就必須出手干預。管控跨境海外買賣 實名制上路海關部門首先發難,從四月十六日起凡是個人從海外買進商品都必須登入下載易利委EZ WAY實名認證,若未配合將收不到採買商品,這是管控跨境海外買賣的初步管制,政府就能確實掌握購買者真實姓名,追蹤採買的物件價值,是否有符合個人免關稅的稅額。另外若與其他單位橫向合作,如:國稅單位及衛福部等彼此串聯勾稽,就能檢核商品的合法性及安全性。除了目前易利委EZ WAY實名認證的作法外,主管機關亦開始要求大型電商交易平台(如:蝦皮及淘寶),無論買賣雙方都必須實名制,所有來路不明及瑕疵不法的商品幾乎無所遁形,才能端正市場假貨風氣,過去沒有實名制,很多賣家以中國製的偽貨號稱工廠直銷直營,價格為正價品牌不到20%,在海外跨境電商中類似事件層出不窮,造成價格混亂。同一種商品品牌,在不同通路及進貨管道有多種價位,市場競爭始於不公正不公義的起跑點,這是過去政府對於市場電商化的不熟悉,所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中國於二○一九年一月開始施行電商法,目的就是要救贖瀕臨崩壞式倒閉的實體合法業者,規範及定義虛擬電商經營模式,法條中指出想要在中國利用虛擬社群或在大型電商及官網經營,必須設立公司成立稅務單位,商品必須經過相關當局檢測合格通過,在銷售標示及說明書中必須明載進出口負責公司及廠商,製造地及有效期限,商品成分組合等缺一不可。代表海外電商交易模式因不在中國政府管控中,造成經濟嚴重損害與缺口。反觀台灣今年才開始重視相關危機,還是因為疫情嚴峻所催化,發現龐大的稅收缺口,台灣法令並非不完備,而是管理單位機關各不相同,政府單位之間亦沒有相關的勾稽機制,使業者有許多協議漏洞及空間。政府要致力電商專法的串聯無接觸產業是這次疫情的龐大商機,大中小企業受到衝擊紛紛轉型之際,個體戶扮演著重要的經濟角色,個人微創(微商)的崛起已經是近來的趨勢。如何利用取得海外跨境資源、簽約合作海外貿易夥伴、利用虛擬社群成功打進各國各層級的消費族群,在虛擬世界一樣全球化,不受保護策略影響,成功將商品及勞務無國界銷售,賺取外匯進而帶動內需經濟。業者產業升級提升數位科技,利用虛擬社群行銷至全球各地,政府在輔助轉型之際,也要積極消弭市場的不公平競爭,致力於電商專法的串聯,整合跨部門合作相互分享訊息及勾稽輔導業者,市場才能在同一個競爭水平,消費者才能有所保障,否則法條的相關宗旨都幾乎在虛擬電商世界中,就只是口號般的唱高調,幾乎礙難實施。合法正規的業者能夠受到法條及相關單位的保障,才有能力聘請更多員工,成功銷售獲利,才能繳交稅收,不再受政府紓困照顧,也不需一直利用保護策略照顧原本就應該被淘汰的產業業者,保護主義下的經濟政策,只會讓產業越來越沒有競爭力,越不想吸收新的市場資訊來做預測改變,只是希望像嬰兒般嗷嗷待哺,這樣的企業組織對於國家社會的整體競爭力不是加分,而是徹底的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