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高教培養了眾多人才,筆者前幾年也常配合駐港教育召集人許參事之邀回到香港的多所高中演講,分享台灣的升學。其中一場向學友社在浸會大學舉辦的一千六百名高中畢業生分享時曾有感而發,「在香港成功的定義只有少數幾種:1.成為專業人士,2.賺到很多錢,3.英文造詣一流進入職場,搵好工!但在台灣成功的定義卻有許多種,不只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用心付出的社工、作育英才的教師,還有默默在社會各個角落常年付出的人士,都可以成為社會上讓人尊敬的一員。」台灣有許多非營利組織(NGO)團體從事公益性工作,服務領域遍及兒童、青少年、經濟與生活弱勢者、新住民及社會公益、東南亞語言教育等,我個人亦長期從事其中。台灣多數NGO依賴捐款資助才能提供服務,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捐款普遍衰退,幅度達三至四成。「捐款收入減少」的確是今年大部分非營利組織共同面臨的急迫困境。 「揚善」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核心價值!「堉璘台灣奉獻獎」自二○一七年創立,從參與遴選者與獲獎者的故事中可以看見台灣各個角落及領域無私奉獻者的精神,台灣的良善亦在此被彰顯。累積已有超過五百個團體或個人報名參與,涵蓋領域包含醫療、身心障礙、銀髮照護、戒毒教育、偏鄉服務、弱勢婦幼及青少年支持、臉部平權、消費者權益、地方創生、生態保育、創新教育…等,一路行來至今,已提供逾一億三千萬元獎金,近日第四屆開始徵件至五月三十一日止,期待更多台灣的奉獻故事被發掘。讓我們珍視每一顆關懷社會的心台灣社會及民眾的互助奉獻精神與生命力讓人深深感動!奉獻台灣逾半世紀的義大利籍呂神父因家鄉肺炎疫情嚴重,缺醫療物資向外求救。許多台灣人捐款相挺,盼透過有關單位化為實際醫療物資雪中送炭。「堉璘基金會」台灣奉獻組組長黃意涵表示,「當專業遇上了疫情,也能成就一股偉大的奉獻力量支撐著台灣」。今年遇到疫情大流行,更讓人看見無私的精神存在於社會上的每個角落,包括各種國家隊的成立,醫護、消防、衛生及機械專業的投入,都是無我奉獻的最佳實例。「堉璘基金會」今年特別因應疫情取消「鼓勵獎」,增設「甘霖獎」,主要目的即為讓經費能挹注到更多需要者的身上,此舉亦同樣彰顯了持續發揚「每個人都可以無私奉獻」精神,並感染影響更多人投身行動!自二○○九年筆者在多所學校設立「陳就娣獎學金」以來,已有數百位清寒學子領取,雖然我不認識他們,但希望他們也能得到鼓勵,並把愛帶給身邊的人,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期待台灣能有愈來愈多的獎勵提供予非營利組織,能有更多的企業家拋磚引玉,獎勵後進,並公平的分配資源扶持經濟弱勢的青少年,讓他們能積極融入社會,並努力縮短貧富差距及城鄉距離,讓每位公民能奉獻台灣,讓台灣變得更美好!(作者李三財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研究中心」暨「就諦學堂」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