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外三股壓力交逼之下,台灣特有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很可能會壽終正寢。在各界一片撻伐聲中,許多人可能不曾認清,我們可能為了早早多取得幾顆金蛋,正磨刀霍霍,向著生蛋的金鵝。國內高價股的股東,早對那許多分享他們的好處卻讓股價稀釋灌水的員工配股恨得牙癢癢的,不斷呼籲主管部門早日阻止董事會再按面額配股給員工,讓他們大獲暴利。財政部格於財政景況日益困窘,羅掘俱窮以彌補每年巨額財政赤字,對那些股價動輒數百、上千,卻只依10元面額計算所得的科技產業員工也早已側目而視,屢敗屢戰地要改按市價課稅而不可得。國外投資者的批判,是更不容輕忽的聲音。由於員工配股實際等於拉高員工的薪酬,卻未全額計入廠商成本,因而他們認為這些台灣高科技企業的獲利數字嚴重失真,要求政府強制將員工配股依市價計為人事費用,以如實表現企業獲利情況。在三方分進合擊下,台聯立委提出員工配股改依市價8折計稅的修正案,即獲財政部的響應;要不是業界強力反彈,經濟部從支持到易幟反對,也許這次出擊會成功,讓財政部稅收大增,高科技產業的小股東獨享紅利,國外投資者也踏上一壘。卻少人有問,去掉員工分紅配股按面額發放及依面額課稅誘因,多少高科技人才會長期持有該公司股票,不會立即拋售,甚至將來還願不願意以股票分紅?當員工不再接受分紅配股,這些科技產業的未來能否具同樣競爭力?眾多股東是否還有高額的紅利可分配?股價會不會很快成壁紙?這些科技產業還能不能在台灣存活?太多人習於僵化地將企業視為股東的囊中物,員工是捧鐵飯碗、領死薪水、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小伙計。當台灣還留在代工時代,賺廉價工資時,這種看法已偏離現實;要不然在台普遍實施,在他國則罕有所聞的年終獎金制何以能風行不墜?知識決定競爭力、人才決定企業命運的今天,抱持這種看法者尤其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可一世的微軟,面對後起的Google不得不甘拜下風,論者只有一句話:人才歸向。台灣今天碩果僅存、一柱擎天的高科技業還能如此風光,也是同一句話。當股東們竭盡全力將分紅配股打成了死薪水,將與企業禍福與共的人才打成捧鐵飯碗的伙計,股東的碗裡可能會分到更大一塊紅利,只是時日恐怕無多;人才一旦流散,紅利即化為泡影,當然,擎天一柱崩壞,台灣經濟也要付諸東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