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將過去全球化的成績以及通則過程徹底打破,各國不再依賴產業鏈的最佳優勢分配,先是中國後換亞洲,再來又轉換成美國歐洲,優勢產業鏈的配置從斷鏈變化成碎鏈狀態,各國區域封閉各自保護起來,除了防堵疫情,也將過去各國經濟的互助依賴,變成了彼此的不信任。
全球化的優勢及缺失
這樣一來,全球經濟呈現了近乎L型的緩慢成長狀態。全球化的優勢是各國互助貢獻自身最為專長的技術及資源,人才與知識也因為交流能夠相互移轉,知識及創新技術能夠快速地複製及學習。但也間接造成許多缺失,例如:貧富及城鄉的嚴重差距,不同的經濟市場模型快速的影響不同的區域,單一區域無法自我封閉,不跟世界經濟接軌,所以近期崛起的虛擬跨境電商就嚴重影響各國關稅收入及實體產業的經營模式,單憑關稅政策反傾銷等保護策略徹底在虛擬社群電商中失靈,讓區域國內產業面臨存亡的衝擊。
另外由於貧富城鄉極端的投資不均,一個社會產生不同階級的對立衝突,極端恐怖主義開始萌芽,跨國社會運動的存在,同樣是久遠的九○年代以來的發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世紀之交世界性的反全球化運動的出現,顯現出社會運動前所未有的深度。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由於世界形勢的複雜性,反全球化運動開始降溫,並逐漸轉向全球正義運動組織,與此同時,一種新的反全球化和全球正義運動的形式出現了,全球性或區域性的社會論壇,它所挑戰的是全球資本的權威,意欲通過發展草根民主,來建設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反全球化運動及與之相關的人權運動、綠色運動、女權運動等,跨國社會運動是其主要組織部分。
二十世紀初,俄國經濟大蕭條,迫於人民意識形態的抬頭與外交壓力,巴黎和會簽凡爾賽條約,法西斯領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對抗歐洲的資本主義,爆發俄國二次革命。二十世紀三○年代歐洲反資本的法西斯主義興起,改革路線的社會主義者認為,勞動階級應該聯合起來推翻對抗資本主義的原則。
過去冷戰模式經濟學家凱恩斯倡導新自由主義,新的社會資本主義,政府立法保障人民權利,並保證充分就業,且賦予人民在組織工會裡占有重要席位。冷戰期間以國家安全為宗旨,公眾開始反對政府管理龐大的社會民主的官僚機構,除追求利潤效率動機外,更開始注視道德因素的重要性,福利資本主義為追求的重點。冷戰後蘇聯解體中國新政府對新自由主義的認可,各國積極培養商業菁英,更加擁抱資本主義,追求經濟成長。
國際金融機構的影響力
七大工業國組織經濟峰會,是指現今世界七大工業領袖國聯盟,始創於一九七三年的五大工業國組織,始創國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於一九七五年加入成為六大工業國組織,加拿大於一九七六年加入,成為七大工業國組織「G7」,歐盟自二十世紀八○年代開始加入。
另外左傾政治領導人開始擁抱資本主義,認為全球的未來是由銀行組織及跨國公司企業所支配。這股力量由上方政府及互聯網路媒介相互積極推動新自由主義思想,市場導向憲政主義具全球外交領導作用效果,社會勞動的力量在國家及全球影響力弱化,全球資本主義逐漸放棄道德開始失控。
二十世紀八○年代及九○年代,貧富差距逐漸擴大,貧困折磨世界將近一半人口,每日收入不到二美元,數以億計的人沒有安全的水、衛生設施及接受教育。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加勒比海中美洲等第三世界缺乏資源,被排除在全球資本主義之外,雖然這些痛苦的跡象存在,但對於全球化布局幾乎沒有任何不良的反應。
現今的冷戰模式是經濟及金融的問題,以中、美兩國為首,逐漸採取不合作的樣態,重啟極端的保護主義,將會使得知識及技術甚至資源都不再流通,長久下來將導致各國自掃門前雪資源不再共享,雖然由於競爭較少企業能生存較久,對於全人類而言卻無法快速的創新進步。
區域資源若用盡將會引發種族紛爭,身處於關鍵地位的台灣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應該採取東進以美國製造代工為主,北接日本研發技術合作及通路布局,西合協助中國內部產業提升轉型,並將商品技術輸入中國內需市場,南拓將傳統代工移轉至東南亞,並以印度作為歐洲市場的轉運站,才能全方位維持台灣國際經濟的優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