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寒流襲得人手冷腳凍時,來一碗冒著熱氣的麻油雞,驅寒補氣是莫大的幸福,冬天麻油雞店家滿座,也就理所當然。但在35度高溫的夏天,要人汗流浹背地吃完一碗麻油雞,這碗麻油雞非得有著「非吃不可」的魅力才行。位於師大商圈的「龍涎居」主要賣麻油雞、人參雞、麻油麵線等藥膳食品,老闆高煌棋當過電機材料廠業務員、開過連鎖涮涮鍋店。3年前在一片不看好聲中,把龍涎居經營成為人氣店面,同時打破了夏天不好賣慣例和大學商圈暑假人潮減少的魔咒。高煌棋選擇賣麻油雞的想法很簡單,「台灣人誰沒吃過麻油雞?」不過在台灣,龐大的外食族群想要吃個麻油雞,還真不容易。要嘛,得上餐廳裡點皇帝雞,可是卻貴得要命;要不,就得擠在夜市或路邊攤,又髒又亂。所以,高煌棋在研究後深信,讓小吃食品餐廳化,應該有可為。
#@1@#高煌棋在調查台北的各大商圈後,就鎖定進駐尚無人經營麻油雞類餐點的師大商圈,他說:「師大周邊商店定價以學生族群為主,『吃飽』為主訴求。但教職員、居民這些消費能力較強族群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拉高經營規格應該可以打動他們。」高煌棋先是選擇1斤比市價要貴上3元的「台東脫線雞」,雖然客人不一定吃得出台東的雞肉,但「脫線雞」本身就是個話題,容易引起注意。剁肉又是一門學問。高煌棋從大批發商店找到賣切豬腳用機器的廠商,再加上過去經營涮涮鍋切肉片得來靈感,與機械廠商共同研究出切雞肉的機器,將雞肉切成帶骨片狀。而體積薄的雞肉和骨片,因受熱快,現煮保鮮甜。要讓麻油雞脫離路邊攤的俗感,高煌棋決定讓空間說話。他找上日本留學回來的設計師幫忙,店內以中國風竹節為主視覺,而餐桌也都設計竹節圖樣,桌椅一組要價4萬多元。盛雞肉餐的器具捨大碗,則改採淺陶缽,下面用高甕墊高約10公分,看起來氣派又份量十足。吃雞肉總會有骨頭,如果散得滿桌既不雅觀,又要增加清潔人力。多加一個手拉坯陶碗放棄骨,加上素樸有味的「垃圾桶」,質感馬上加分。
#@1@#龍涎居一開始並不是那麼順利,由於位處商圈邊緣,夜市人潮往往到了店前就散去。於是,在晚間9點過後,當別處店家打烊休息,高煌棋盤算「新來的店,別人休息不做而吃不到的客人,我來收。」但沒想到,開店前3個月,9點過後的客人只進來了3位。但高煌棋還是堅持夜間營業,果然第4個月開始,漆黑的街尾多出的燈,漸吸引消夜族群,這些「午夜場」客人把口碑傳出去,竟也帶動日間的客人快速增加。從2002年底開張後,除了迎合更多元化的口味,略增加菜脯雞等菜色外,龍涎居堅守雞的專賣店路線。不以學生客為主目標,避開了商圈內暑假學生返家的淡季。
#@1@#定位為餐點的設計,讓麻油雞成為全年度可食,大熱天穿細肩帶小可愛吃四物雞也不稀奇,冬天1天可做10桌次的輪轉,夏天8桌次的輪轉,但連續3年呈波浪成長,每年夏天的業績都突破前1年冬天高峰,用高成長率消弭季節魔咒。3年內,業績成長3倍,目前1個月要用掉3000隻雞,營業額穩定成長。經營服飾店的林小姐常外帶兩份麻油雞,她說:「先生喜歡這裡的麻油味道,清爽不燥熱。」
#@1@#高煌棋的正式學歷只有國中,一身歷練是在社會大學練就。做過7年的電機材料業務員,他歸納出賺錢的工廠,幾乎都是用一級貨的工廠,老闆在乎的是品質,而不是價格。他說:「一台機器上千萬元,為了省零件幾塊錢,一個零件壞掉打壞名聲,還有維修費用,怎麼算都不划算。」他把這觀念拿來開小吃店一樣受用。師大的林教授常帶學生過來聚餐,他向高煌棋說:「台灣小吃如果像你這麼用心,整個社會氣質都會不一樣了!」高煌棋轉述這句話時說,他聽後很感動。「用心做事情,總會遇到知音。」現在常會遇到客人要求加盟,高煌棋評估的很小心,僅開放北市2家,他說經營餐廳不只是經濟上的滿足,還有理念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