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台灣社會普遍陷入焦慮不安的氣氛中。在各種不利訊息及信心喪失情形下,先不論兩岸經貿開放及國際化事宜,目前我們已看見一些由眾人努力,所產生的內聚力已悄悄形成,由基礎上厚植了台灣的競爭力,相信對未來經濟將產生質變的影響。
#@1@#由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而言,如果一個自力生產之產品,需由理論研究期→實驗室研究期→成本降低期→行銷期→初入市場期→成熟期→飽和期→衰退期。經濟學大師熊彼得指出,在各種經營成功的條件中,「創新」是超額利潤及經濟成長之核心,我國以往因研發人才不足,且所需經費大、時間長,故產品所需技術多係模仿,採低價競爭爭取市場,但此種作法附加價值低、利潤少、生產造成之污染大。惟近日參訪多所科技大學後(如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屏東),則欣然發現,台灣處處是生機,在許多學者默默於實驗室努力,而有了具體成果,並與企業展開合作,此種行為使未來台灣經濟由根部更扎實、更有發展。例如,一所台南地區科技大學,其教職員合計不過200餘位,近兩年來與廠商合作努力研究,已申請了多達736件的專利,並且通過了430餘件,而通過的專利,透過該校育成中心,將技術提供廠商,短期內將可量產,且與該校合作者,多係中小企業,故未來各該中小企業將有數百家成本降低並且銷售有專利之產品。
#@1@#另外,一所女子技術學院(現已改科大),僅由一位教授領導約40餘位學員,在兩年內,將全球刺繡的1,700餘種針法,全部研發完成,並利用不同針法,完成多項具藝術價值之刺繡產品,此項技術並與地區特色產業相結合,因有藝術的內涵,使產品附加價值有數十倍或數百倍的增加。該校服裝或髮型設計科系,都可在電腦中採3D之設計,使原本穿衣或理髮等生活小事,參與了藝術及形象、造型規畫,而使其價值大增。所以,如我國100餘所大學在基礎理論及實驗室研究都如此努力,則每年可有上萬家企業可獲專利產品。而全台灣122萬家企業,再經5年,透過95所育成中心及101地區特色產業,如果其中有1成,即12萬家企業都與學校結合,具有專利及高附加價值,且每位員工透過電腦及專業技術,則可由學校實驗室研究期,使成本降低、附加價值提升,而產生高品質之產品,短期內,我國平均每年國民所得加倍至3萬美金,似乎也不是天方夜譚了!近年來,台灣利率的降低,主要是資金需求不足;資金需求不足,其原因基於企業投資標的不足;投資標的不足,主要因缺乏創新產品及無利潤。故透過產學合作及育成中心,發展出群聚之地區性特色產業,則未來我國經濟走向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的善性循環情形,則指日可待。對國內投資人而言,如有1/100之企業逐步長大,進入興櫃或上市、櫃市場,則上市、櫃家數可由目前1,600餘家,增至1萬2千餘家,投資標的多,獲利情形高,則目前令投資人憂心的迷霧,可看到曙光,在知識經濟的領域中,看到花朵正在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