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中有沒有中國骨董?」這句話,幾乎成為目前台灣骨董藝術圈最常聽到的問候語。隨著大中華經濟圈的興起,追逐中國藝術品成為一種「新流行」,尤其是罕見的「鎏金佛」,更是「賣方市場」,幾乎一出價就有人買。而這股中國風熱潮,預估將吹到2010年。
#@1@#擺脫銅臭味,投資理財也可以很「藝術」。為搭上「中國藝術風」,在甫落幕的2006理財博覽會中,破天荒出現「投資藝術」專區。在專區內,有來自大陸、香港及台灣共120件收藏品參展,不僅吸引了國內愛好骨董文物的民眾駐足參觀,也有大陸收藏家遠渡來台,探探有沒有好的投資標的。八畝園美術館策展執行長、同時也是專欄作家的王尚文指出,近年來,一股錢潮湧向了中國骨董藏品的市場。在短短3年內,中國古文物成為國際拍賣會上競標的標的,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落槌,行情翻了好幾番。王尚文表示,中國北京2008年申辦奧運、上海201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等兩大國際活動,將有助中國國民生產毛額(GDP)持續朝2位數成長,加上中國當局有計畫在全球購回中國文物,台灣收藏家所持有的藝術品,只會愈來愈搶手,其中「鎏金佛」更是國際藝術市場中的一匹「黑馬」。1989年11月,紐約蘇富比拍賣了一尊明代鎏金彌勒佛像,底價8萬多美元,結果以超過21萬美元成交,開啟了鎏金銅佛像的收藏熱潮。所謂的「鎏金」,自戰國以來就大放異彩,特別是兩漢最普遍,其製作方式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塗在銅器表面,經溫烤後固著,再加以打磨製成,有點類似今日的「電鍍」技術。以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就俗稱為「鎏金銅佛像」。中國漢代鎏金銅佛像存世數量最少,隋唐是極盛時期,因此,漢代的鎏金銅佛像在拍賣市場屢現高價。至於明清時期的鎏金銅佛像是目前拍責市場上的主流,但成交價不若隋唐。
#@1@#到底中國「鎏金佛」市場有多熱?在2006年北京知名的瀚海迎春拍賣中,一尊估價人民幣6萬元的明代銅鎏金空行母像以高出底價2倍多的人民幣15.4萬元成交,另一場拍賣會中,一件清乾隆銅鎏金忿怒母像估價僅人民幣3.5至5.5萬元,落槌價格高達人民幣27.5萬元。業者表示,「鎏金佛」價格在過去10年裡翻了4倍,而行情仍在不斷攀升中。這讓趕搭理財列車而被一堆金控、保險等公司包圍的參觀民眾,在大拜拜之際,不但開了一次眼界,也多了一項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