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曆年過後,各個金控公司併購活動進入短兵相接之際,不理會外在的紛紛擾擾,第一金控正悄悄地進行一項「寧靜」革命。在為期200天的組織再造中,第一金控董事長張兆順如三國孔明般,羽扇綸巾、指揮若定;在他大筆一揮,寫下公司目標:3年內,每年要賺195億元、資產成長1兆、淨值增加400億元;同時,誓言在3年後,帶領第一金躋身國內前5大金控,市占率超過10%,成為領導型金控。在這樣的目標下,先來一場人事精簡。一銀全行1300名分行經理硬生生被砍成只剩200個,一口氣調動30個分行經理;一向在業界以強悍聞名的一銀產業工會,也無話可說。對張兆順及第一金而言,要不被別人併購,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奮力向前衝!最近,《理財周刊》針對張兆順半年改革第一金的成果,特獨家專訪他。以下是張兆順專訪紀要:
#@1@#《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今年1月16日,您接下第一金控的改革兵符,距今已有200個日子。一開始,您是如何發現問題,並實際展開改革行動?張兆順答(以下簡稱「答」):因為,我之前在一銀擔任常駐監察人,對一銀的業務,沒有幾個人比我熟悉;同時,在前董事長陳建隆時代,就主張大舉打銷呆帳;當時,一銀首開先河,2年不到,打銷了700億呆帳,為一銀奠下資本乾淨的基礎。年初,我接任董事長之後,發現前董事長謝壽夫在民國93年1月所進行的組織改造,在總行設置6大事業群,將全省100多家分行以事業群型態編制,但實施1年多,問題叢生,例如,非督導分行業務的副總到分行視察,竟然沒有人理他,總行還特別設了40個專案處理事業群橫向聯繫所衍生的問題;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下,不僅員工「霧煞煞」,客戶也不滿意,放款大量流失;原本放款量向來居三商銀之冠,超過第二名的華銀400多億;去年底卻遠遠落後華銀近900多億元,不僅業績大幅落後,員工士氣低落,往來數十年的忠誠客戶也抱怨連連;因此,當下我就認定,必須進行另一波「組織再造」。問:在組織改造的過程中,是否遭受阻力?一銀的工會向來兇悍,您如何說服並安撫他們?答:當時有人說,你已經賣了兩家銀行(編按:華僑銀行及台灣企銀),現在,又要來將一銀賣掉。我從事執業會計師30多年,專長在於企業診斷、組織改造及企業併購,在僑銀及台企銀董事長任內,分別作了組織改造及資本重整工作,這兩家銀行減資之後,淨值為負,勢必要引進新的資金,才能存活。但一銀不同,有了之前打銷呆帳的動作,一銀資產品質乾淨,是一家好銀行,也有能力成為國內領導級金控;所以,只要再進行組織再造,職權分工清楚,業績自然可以大幅提升。為了尋求共識,上任時,我密集召開會議,為的就是尋求員工共識,大致上說來員工都算是識大體,即使將分行經理減少到200個,以績效考核決定升遷,員工也無怨言;因為,大家知道是為了第一金長遠發展考量。
#@1@#問:有人議論,在組織改造的過程中,是全面「去謝壽夫」化(編按:謝壽夫是第一金前董事長)。對於這樣的說法,您怎麼看?答:這絕不是事實。此次改革定位很清楚,是「組織再造」,絕不是走回頭路,也沒有要全盤推翻既有的組織架構。事實上,我與謝董事長共事11個月,認同他的新觀念,也主張組織改造;這一波作法是「微調」、「合理化」,各事業群的戰鬥力仍在;改造後,各事業群的員工除了要接受事業群主管考核外,也要受分行經理考核,雙重考核才能激勵員工朝業績目標邁進。問: 據了解,在第一銀行內部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獲利奪回三商銀之冠。您將如何達成這項目標?答:我訂定組織再造第一階段的目標在於「群策群力、恢復榮耀」,也就是將流失的客戶及放款加速追回。以放款量而言,94年月平均餘額約8,400億元、94年下半年至今年3月分,已上升至8,700-8,800億元;今年6、7月更躍升至9,300億元,相較於組織再造前,放款大幅增加400多億元,落後華銀不到200億元;手續費收入比重從去年10%上升至14%,海外分行獲利上半年有5,000萬美元,獲利占營收比重也由18%上升至28%,年底可望突破30%。一銀前2年都靠業外收入,「任督二脈」打通後,今年業績穩定成長,本業已賺錢。問:未來,一銀的業務發展重點為何?答:在第一階段目標達成後,第二階段則要「開創新局」。我常跟員工說:3年後,傳統銀行業務已完全沒利潤,將來該怎麼辦?我提出幾項重點業務,首先要建立財富管理平台,一銀有500多萬個客戶,要與國內外企業策略聯盟推出新商品,透過平台為客戶量身訂作個人化的商品;同時,將發行不動產信託基金(REITs)商品,另外,近千億的退休金保險市場,也是一塊可開發的大餅。其次,發展金融市場、投資市場,甚至於投資銀行業務,包括協助企業發ECB籌資等。同時,看好大中華市場的發展潛力,加上兩岸三地有幾千億資金流動,將結合一銀證券、一銀期貨及一銀香港分行等,成立大中華地區平台,進行包括香港、大陸、越南的綜合行銷,並提高海外分行收入比重,全球布局。最後,由於國內聯貸案競爭激烈,利差小;一銀將利用優勢走向國際參與國際大型聯貸案;目前已成立聯行部,正進行的案子是由渣打、荷蘭、花旗及日本瑞穗銀行等,共同聯貸印度第三大鋼鐵公司──TATA的750萬美元聯貸案,一方面分銷、另一方面累積國際大型企業聯貸案的經驗。
#@1@#問:雖然,二次金改政策踩煞車,但銀行、金控併購動作不斷;台新金入主彰銀,中信金及兆豐金等不斷尋求併購機會,加上近來新光人壽不斷加碼第一金,似乎有併購意圖,您對於併購的態度如何?答:我一向對合併的選項都是開放的。在市場機制下,任何可能性都不排除;不過,根據二次金改目標,金控市占率要達10%,才不會有被併之虞;若以目前全體銀行總資產26兆的10%計算,銀行資產要達2.6兆,淨值也要有1300億元;以第一金而言,目前總資產1.6兆,淨值900多億元,距離市占率10%的目標,總資產差了1兆,銀行淨值還要增加400億。要在3年內達到此一目標,相當於1年要賺195億元。要增加總資產,除了靠發行普通股、特別股或金融債券等充實資本外,併購也是一途,但即使要併購,第一金也不會亂併,要維持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在15%的水準。第一金資本適足率(BIS)達10.5%,其中,第一類資本適足率超過7%,提供一銀更厚實的併購條件。問:大陸開放銀行可以直接設子行,較辦事處升格為分行的速度較快。您如何看待前進大陸這件事?答:台資在大陸子行的資本額高達10億美元,也不太容易;事實上大陸台商除了廠房等資本支出借款,因風險過高,銀行不太敢承作外,其餘貿易性融資透過物流,也都可以轉介至香港等海外分行進行;現階段兩岸僵局未解,金融要有突破也有困難;一銀在大陸設有辦事處,至於何時可升格為分行,唯一的方法就只能等了。問:您是會計師出身,對於近來引發併購過程中不斷發生「假外資」的情況,金管會已祭出重罰;您認為,如何在法令面、操作面避免上述弊端重複發生?答:為解決銀行、金控過多問題,二次金改的方向正確,但卻被污名化;按理說,透過市場機制併購,原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不過該問的是:併購的錢從哪來,如果不是以自有資金,而是透過投資大眾的錢,或是所謂的「假外資」,就可能有觸法之虞,經過一連串事件之後,相信主管機關應有智慧面對處理相關事件。